鲁南地区的财神节在哪里 胶东地区财神节
在山东的地界上要是聊起最热闹、最“有财气”的节日 -那一定绕不开农历七月二十二。鲁南地区还有胶东半岛虽然存在都过财神节,但氛围还有习俗但需特别指出的是各有风情。
在鲁南~你或许得去沂南县的竹泉村·红石寨才能感受到那种原汁原味的年节氛围。往往。那儿春节期间会办起“过大年”活动。祭财神是重头戏,尤其正月初二那天当地人涌向关帝庙;摆供品、烧高香。祈祷一年财路亨通。但需特别指出的是要提醒你;鲁南的财神庆祝多嵌在春节里。时间上还有其他地方不太一样。
而胶东地区,才是真正把财神节“玩出花”的地方。青岛、烟台、威海、潍坊这些沿海城市 -一到农历七月二十二。整片土地都像被财神点醒了。这是否意味着?
一大早鞭炮就噼里啪啦响个不停,晚上更是烟花满天飞,比过年还热闹。
商家们这天最舍得花钱 -大摆宴席请朋友吃饭。感谢财神也感谢客人支持;普通人家也忙着买香烛、备供品。下午四点不到就收工回家,街坊邻居碰面第一句话准是“发财!发财!
”.这种全民参还有的劲头,你在别处还真难见到。
胶东人过财神节 -讲究的是“仪式感”.祭祀是头等大事- 很多人会专程去财神庙;也有人直通把财神像请进家里或店里。供桌上水果、糕点、酒水一样不能少;香火缭绕中人人心里默念的无非是“求财神爷多关照”。像青岛明月·山海间这样的地方;近年还搞起了财神祈福大典~完全按古礼来,晚上六点零八分准时开始;庄重得很。
最分外的是“烧高香,发海财”环节;游客能亲手点香许愿,说是“海财”随风入四海,寓意财路广通。
这种新老结合的形式~让年轻一代也乐在其中。
吃在财神节更是马虎不得。
饺子是绝对的主角- 圆鼓鼓的样子活脱脱像元宝、咬一口就是“咬住财运”。馅儿也有门道:韭菜是“久财”,白菜是“百财” -茴香馅的则象征“回财”- 一口下去全是好彩头!临海的胶东人还必吃鱼 -“鱼”同“余”;求的是家底常余;芋头也常见~取“有余”的谐音 盼的是钱粮满仓。
田横岛上的居民更细致- 甚至把面捏成元宝、圣虫的形状、似乎用铜钱串成“钱龙”- 把“招财进宝”的念想揉进了食物里!
胶东人心里也绷着根弦-财神节的禁忌一点不敢犯。举个例子肯定不会借钱也不还债,怕“散财”坏了一整年的财运;说话得挑吉利的讲 争吵打闹更是大忌 免得冲撞了财神的好心情。
就连放鞭炮这种热闹事;田横岛人也越发小心;专挑海边或空旷地,生怕火星子燎了山林。
这种敬畏~说真的藏着人还有自然的默契。
追根溯源- 胶东的财神节能这么红火;还有一位叫李诡祖的历史人物分不开。
他是北魏时的清官,在山东淄川做过县令,修水利、济贫苦- 死后被百姓奉为“增福财神”。农历七月二十二据说是他得道成仙的日子;由此得出结论胶东人把这天定为财神节,一拜就是几百年。2006年这节日被列入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潍坊诸城还把它纳入市级非遗名录!
这些名号背后- 是一代代人对“财神文化”的守护。
如今在胶东;财神节不独是求财的日子,更成了拉近人心的纽带。商家靠它联络感情- 街坊借它互送祝福;就连外地游子也会特意赶回来~就为沾沾那份熟悉的“财气”。
像青岛明月·山海间这类新潮庆典。把电音、巡游、非遗打铁花都融了进来。让财神文化既留住根脉 又接上时代的地气.当年轻人还有老人一起还有着“财神巡游”队伍欢笑~当金币撒向人群时孩子踮脚去接,你会一下子明白:咱们对美好生活的盼头。才是这个节日最旺的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