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入伏时间和出伏时间 2025年入伏时间和出伏时间

投稿人:善策网 2025-08-23

哪些三伏天可是咱们老百姓每年夏天最关注的日子- 在这段时间一出门就跟进了蒸笼似的、衣服黏在身上那叫一个难受。但你知道吗?三伏的日期每年都在变;有时候30天有时候40天全看老祖宗传下来的干支纪日法怎么推算...今天咱们就聊聊2021年与2025年在这两个典型年份的三伏时间;看它们到底有什么东西门道。

先说说2021年那会儿的情况!那年入伏是7月11日~出伏是8月19日,整整40天算是个“加长版”三伏天!拆开来看更清晰:打头阵的初伏从7月11日到20日;

在紧接着中伏从7月21日一口气热到8月9日,足足20天;末伏则从8月10日撑到19日收尾。为什么这么长?!关键就在夏至到立秋之间冒出了5个庚日;直通把中伏拉成了20天...

2021年入伏时间合出伏时间

要我说啊、2025年就利索多了,7月20日入伏;8月18日末伏结束~8月19日正式出伏- 全程30天。分段来看:初伏7月20日到29日;中伏7月30日到8月8日;末伏8月9日到18日。在这一年夏至到立秋之间除非通过4个庚日,由此可见中伏老老实实维持了10天!

时段2021年2025年
入伏时间7月11日7月20日
初伏7月11日-7月20日(10天)7月20日-7月29日(10天)
中伏7月21日-8月9日(20天)7月30日-8月8日(10天)
末伏8月10日-8月19日(10天)8月9日-8月18日(10天)
出伏时间8月19日
总天数40天30天

三伏天为啥这么难熬?

就大家肯定都深有体会- 一到三伏天出门就像进蒸笼。在这背后说真的有科学道理:地表湿度大得能拧出水,白天吸热多、散热少 -地面积攒的热量到了三伏达到峰值...

通过加上夏季雨水多- 空气湿度高,水的比热容又比空气大 闷热感就更明显了...还有副热带高压这个“幕后推手”-它控制下的区域晴朗少云- 阳光直射地面;温度蹭蹭往上涨。

格外是中伏- 2021年的7月21日到8月9日那段时间;湿热交加;体感温度比实际温度还要高出一截!

三伏时间怎么算出来的?

在老实讲,人这套算法挺有意思- 叫“夏至三庚数初伏”。简单说就是从夏至往后数 -第三个庚日是初伏起点,第四个庚日是中伏起点- 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则是末伏的开端!

比方说2021年夏至(6月21日)后 第三个庚日落在7月11日,由此可知这天入伏;而2025年夏至(同样是6月21日)后,第三个庚日在7月20日 -入伏就比2021年晚了9天!

中伏长短的关键在于夏至到立秋间的庚日数量-4个庚日就10天5个庚日就得20天所以2021年中伏20天2025年只有10天.

这种依据干支纪日的方法,把天文合气象巧妙结合- 从春秋时期秦国就开始用了,老祖宗的智慧真不是盖的...

三伏天里怎么过得更舒坦?

初伏防中暑是头等大事。2021年初伏(7月11日-20日)跟2025年初伏(7月20日-29日)都是高温开场,尽量避开中午出门;备点淡盐水、绿豆汤,比冰饮料解暑更有效。

衣服选透气吸汗的 -户外工作者最佳两小时休息一次;别硬扛。

就中伏重点防湿气。在这两年即使如此中伏天数有区别(2021年20天2025年10天);但湿热本质不变...饮食清淡点,薏米粥、冬瓜汤能帮助排湿;空调别开太低 -室内外温差超7℃反而容易受寒...在这段时间也是“冬病夏治”黄金期;慢性支气管炎、关节炎等寒症人群可以试试三伏贴.

就在这事儿说来话长 伏要防“秋老虎”!2021年(8月10日-19日)合2025年(8月9日-18日)的末伏都紧贴立秋。早晚凉中午热...西瓜这类寒性水果少吃!

说实在的,免脾胃受凉;酸味食物像葡萄、柠檬反而能生津润燥...适当增加睡眠时间,尤其老年人避免情绪急躁引发心血管问题。

当掌握入伏出伏时间真不是小事。对上班族。避开高温时段通勤能减少中暑风险;对学生家长。安排暑假活动心里更有底;对农民,灌溉、施肥都得看天气脸色...

在这两年对比特别是明显-2021年40天长跑...防暑战线拉得长;2025年30天集中热。更要抓住中伏关键期.未来随着气候变化、副热带高压的强度还有位置说不定更不稳定。

以三伏天的湿热特征可能会有新变化!但不管怎样。吃透这套干支推算法,咱们就能提前为健康还有生活做好准备 -把难熬的三伏天过得从容点!

期待听到你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