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过冬至的风俗 福建过冬至

投稿人:善策网 2025-08-18

其实呢,冬至的寒风一吹;福建人的厨房就热闹起来了。

灶台上冒起的热气里- 藏着搓圆的糯米粉香、姜母鸭的麻油香、青红酒的醇香-这些味道交织在一起,就是福建人过冬的底色.与其他地方各异;这儿的冬至习俗像闽地的方言,隔座山就换了一种腔调,但不管怎样形式怎么变 团圆的暖意始终不变。福州:搓“米时”合青红酒香,冬至前夜、福州人家的灯总要亮得久些.一家人围坐桌旁- 把糯米粉搓成小团,丢怎么说呢进竹匾里滚成圆子。本地话叫“搓米时”(音同“细”)。

这动作看似不复杂 -倒是藏着满满的仪式感:桌上要摆福橘象征吉祥 -红筷子寓意家业兴旺,连搓粉的手都得洗得干干净净。

煮熟的“米时”往黄豆糖粉里一滚~咬下去软糯香甜,老大家总说这是“时来运转”的好兆头。实践中的挑战有哪些?

福建过冬至的风俗

更有意思的是出嫁的女儿这天会捧着亲手做的“米时”回娘家。传说古时有个孝子为寻兽母- 把糯米团粘在门上引母亲回家 -从此福州人冬至清晨总爱在门板贴两粒“米时”。代代传递着孝心。而地窖里的青红酒坛也在这会儿封存 -老福州人笃信:冬至到开春的冷天里,清冽的井水能酿出更醇的酒香;那是时间赠予的冬日风味.

闽南:丸子里的团圆哲学、泉州人过冬至,最看重那碗冒着热气的甜丸汤。

天没亮主妇就忙开了,糯米粉搓的丸子煮得浮起,盛进碗里先敬祖先,全家人才动筷。当地人管元宵丸叫“头圆”;冬至丸叫“尾圆”,一年头尾都吃圆,日子才算圆满。在晋江深沪渔村 巧手的阿婆们搓的丸子细如鱼目,粒粒匀称得能叠成小塔。

漳州的竹筛里躺着红白两色丸子~染红的糯米团叫“红柚粉” 图个吉利。

主妇们还会捏出小狗小鸡的形状,孩子们举着“鸡母狗仔”满屋跑,笑声撞得窗户纸都在颤。而厦门街头这天总飘着麻油香,三年。开外的老姜煸香番鸭;淋上高粱酒焖煮- 姜母鸭的砂锅端上桌,一家人吃得额头冒汗。难怪闽南人说:“补透一整年不如补这一个冬至!”

莆田:冬至暝的守夜温情- 冬至前夜在莆田叫“冬至暝”,那氛围比除夕还热闹!

厅堂里红烛高烧,大竹匾堆成小山似的红柑,顶上插着剪纸的“三春”。全家老小洗净手 -把糯米团搓成龙眼大的丸子,小孩们偷偷捏个元宝或小狗 念叨着“狗衔元宝;旺财旺福”。

主妇把生姜板糖供在灶公前,孩子们眼巴巴守着锅:“爱吃丸子天不亮呀!”这谚语说的就是馋嘴小孩盼天亮的心焦.

煮好的丸子一半进肚,一半要派格外用场:粘几粒在门框上敬门神、撒几粒上屋顶引喜鹊。

鸟雀啄食时的叽喳声;被当作来年丰收的预告。

更隆重的是扫墓;秋收后粮仓充足 供桌上能摆满十荤十素的“十味”、莆田人用最丰盛的仪式告诉祖先:咱家这一年过得挺好!

山海滋味:从三明肉汤圆到平潭咸米时- 翻过戴云山,三明人的汤圆让外地人惊掉下巴!

基于这些事实 沙县人端出的汤圆包着笋丁香菇肉馅- 咸鲜汤汁里飘着香菜;宁化人忙着晒腊肠酿米酒,都说“冬至夜最长,正好养足精神迎春忙”。而武夷山脚下的南平人冬至必打糍粑.蒸熟的糯米倒进石臼、木槌砸下时喊号子的声音能传半条街。打好的糍粑裹层芝麻糖 或同香菇肉片炒成咸香的菜糍 -配茶下酒都是绝味。

龙岩人采来艾草捣汁 -与糯米粉揉成青绿的“鬼糕”,梅菜笋干肉馅塞得鼓囊囊。

武平人则用艾草杆煨老母鸡,热汤冲开碗底的鹿茸粉、老人一饮而尽:“这碗喝下去,一冬手脚暖!

”靠海的宁德蕉城,咸汤圆在海鲜汤里翻滚;平潭人更把地瓜粉团包成“时来运转”、蟹肉紫菜馅透着海风鲜甜。山珍海味汇聚一桌 福建人用舌尖丈量着山海的距离。

从福州女儿捧回娘家的那碗“米时”;到莆田屋顶引鹊的丸子;从三明人创新的咸香汤圆,到龙岩山坳里飘着艾草香的“鬼糕”-这些散落在八闽大地的冬至碎片,拼出一幅热气腾腾的生活图景。年轻人也许不再守着石臼打糍粑。但全家围桌搓圆的习惯却留了下来.当工厂制造的速冻汤圆充斥超市时福建人仍固执地亲手揉捏着糯米粉,原因是指尖的温度 -才是冬至真正的味道?

时代向前,习俗也在生长。福州菜市场卖“米时”的摊位挂起二维码,莆田民宿把搓丸体验做成旅游项目。但不论怎样形式怎么变,那份对团圆的渴望~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望,依然在冬至的烟火气里生生不息。毕竟能让大家在寒夜推门回家的;从来都是那盏等待的灯,与桌上那碗熟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