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正月初五风俗 北京初五习俗
天还没亮透呢,老北京胡同里就噼里啪啦炸开了锅。那动静儿 愣是把窗户纸都震得直哆嗦。张婶儿裹着厚棉袄;手里攥着笤帚疙瘩。一边把积了五天的瓜子皮、糖纸往门外赶~一边扯着嗓子喊:“他爹!
麻利儿的!二踢脚备足喽,今儿非得把穷神崩出二里的去!
”对门李大爷家厨房也忙活着;菜刀剁馅儿的节奏跟着打鼓点儿似的 -隔着院墙都能听见-“咚!咚!
咚!”每一声都带着股狠劲儿。
今儿个可不是普通日子 -这是正月初五- 老北京人嘴里的“破五” -憋了好几天的规矩 全指着今天一股脑儿破个干净利落。
初五“破五”:老北京的年节转折点 您要是问为啥叫“破五”?
这讲究可深了。老话说打大年三十儿到正月初四,那禁忌多得跟着蜘蛛网似的-不能动剪刀针线- 怕戳了福气;不能扫的倒垃圾;怕把财气扫出门;妇女还不能串门子,说是怕冲撞了神佛。
家家户户过得那叫一个小心翼翼;连喘气儿都提着半口气!可这日子总得往前过不是?!憋屈到初五- 老少爷们儿总算是能挺直腰板喊一嗓子:“破!
”-破的是旧禁忌;迎的是新盼头。这“破五”的名号,就跟着开关似的~“啪”一声~把过年的规矩模式切换成了日常的烟火气。
关于“破五”打哪儿来的 胡同口晒太阳的老咱们能给你掰扯好几个版本。
最常听见的- 是说姜子牙封神那会儿,把他那糟心的媳妇儿封成了“穷神”~还给她定了个规矩:“见破意思是归”。老百姓谁乐意沾穷气啊?得。大伙儿一合计,每年正月初五专门“破”她一回。放炮、剁馅儿、扫的,动静越大越好;就是明摆着告诉这位穷神:“您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吧!
” 也有念旧的人家觉得;初五是送祖宗回“那边儿”的日子。
年三十儿恭恭敬敬请回来的先祖、好吃好喝供了五天初五得热热闹闹送回去、烧纸钱、摆宴席,饺子也得是刚出锅的热乎的;让祖宗们揣着福气、带着满意上路。
最让买卖人上心的说法,是初五就是财神爷的生日。您瞅瞅前门外的买卖铺子;谁掌柜的不巴巴儿的等着这天?
穷神送走了~财神爷可得麻溜儿请进门呐!
这“破五”,破的是穷困潦倒,立的是金银满仓!
破五头等大事:送穷神,迎财神,初五的仪式感。是从天色麻灰儿那会儿开始的!老张家厨房的灯四点就亮了。张婶儿抄起新买的红笤帚,从屋里最犄角旮旯的的方往外扫,攒了五天的果壳儿、花生皮、鞭炮屑、全归拢到院子当间儿!张叔呢?
提溜着一挂千响的“二踢脚”;专门往那垃圾堆上扔。为啥?
这叫“崩穷”!二踢脚“嗵-啪”两声炸开;震得人耳朵嗡嗡响。要的就是把晦气、穷气崩得灰飞烟灭.您要是那会儿在胡同里溜达。准能听见此起彼伏的“嗵-啪”声 空气里弥漫着硝烟混合着尘土的味道-这可是老北京初五早晨的专属“年味儿”。
崩完了穷~紧跟着着就是重头戏-迎财神!讲究的人家 -初四夜里子时(23点至次日1点)就开始准备了。
八仙桌擦得锃亮,摆上铜香炉、红蜡烛- 供品更是马虎不得:整只煮得金黄油亮的熟猪头,象征“吉祥”的羊头 -还有两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鱼”谐音“余”;图的就是个“富贵有余”.到了初五凌晨。掌柜的亲自带伙计敞开大门、支起窗户。高升炮、万字鞭放得震天响。烟火气里;一群人对着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作揖磕头,嘴里念念有词:“五路财神,利市迎门!
” 老北京最信五显财神庙(现六里桥北)。说是里头供着五位劫富济贫的绿林好汉。比赵公明还灵验.以前初五开庙;广安门没开呢,就有人蹲门洞里等着抢头香;就为“借”个纸元宝回家供着,指望财神爷显灵,让自家钱匣子冒尖儿。
买卖家儿对迎财神最上心。铺子关了好几天就指着初五接了财神~初六一早“开市大吉”。
账房先生这天特有派头-斜端着大算盘上下摇晃,铜珠子哗啦啦响成一片.这可不是瞎晃悠 老话讲这叫“摇算盘- 响四方- 金银财宝满柜藏” -把穷气邪气全摇出去。招财进宝的好运气摇进来。掌柜的晚上还得摆桌“路头酒”。伙计们围着吃喝到天亮,既是谢财神,也是暗戳戳提醒:“年过完了,该撸起袖子使劲儿干啦!
破五的饺子:吃得讲究;包得解气,说到初五的吃食,饺子是雷打不动的主角。但这顿饺子跟着年三十儿的可大不一样!三十儿晚上兴许还吃点素馅儿应景,到了破五~非要。不可得是实打实的肉丸馅儿!
肥瘦相间的五花肉,配上嫩汪汪的大白菜要么韭菜,讲究的就是一个“荤破素”- 宣告过年吃素的日子正式翻篇儿。
关键这馅儿还不能买现成的!张婶儿一大早就抡起两把厚背菜刀~“哐哐哐”在案板上剁开了!
那动静;恨不得半条胡同都能听见。为啥非得自己剁?
老话讲:“剁得响~晦气跑;剁得碎 小人退!” 案板震得越响- 越显得主家底气足-要把以前一年的憋屈、不顺,全当成砧板上的肉,剁它个稀巴烂!
街坊四邻听着这动静儿,心里那个都门儿清:“哦,老张家正剁‘小人’呢!” 这“小人”是谁?说不清道不明;反正就是那些背后嚼舌根、使绊子的糟心事儿、糟心人!
包饺子更有门道。捏边儿的时候。手指头得一下紧挨着一下,把饺子边儿捏得密不透风。这叫“捏小人嘴”-让那些背后说闲话、传瞎话的~通通闭嘴!煮出来的饺子还得是鼓溜溜的元宝形,捞到碗里跟着一锭锭小银元宝似的。
一家人围桌一坐;热腾腾的饺子蘸上腊八醋,咬一口满嘴油香,心里那叫一个踏实:新年财路、这不就稳稳当当“元宝入库”了嘛!
除了饺子 -老北京破五还有个有意思的小习俗-“拆小人”。家里的老太太、小媳妇儿们,这天会翻箱倒柜找出件旧衣裳,拿剪子“刺啦”一声拆了。听着像是勤俭节约?
原本另有深意。“拆”就是拆台、拆伙的意思- 专门对付那些暗的里使坏的“小人”,巴不得把他们那点见不得光的心思全给拆散架。
破五以后:禁忌破除。生活重启,破五一过整个京城的气象都松快起来。最明摆着的变化是妇女们终于能出门走动了!
从初六开始,憋了好几天的媳妇姑娘们换上过年新做的花袄,头发梳得溜光水滑、挎上装着点心的蒲包;欢欢喜喜回娘家、串门子、唠闲嗑儿.新出嫁的闺女更是归心似箭- 一大早就催着丈夫套车回门,娘家那头早就备好了接风宴、就等着看姑娘在婆家过得咋样呢。
街面上的变化更大。初五一过商铺的伙计们心里都绷着根弦儿。掌柜的要是晚饭时亲自给你夹个包子。得 -您这饭碗八成悬了-那意思就是“您另谋高就吧”。因而初五这顿晚饭。伙计们吃得不一样安静,眼神都瞟着掌柜的筷子尖儿!
等到初六一大早- 各家铺子门前可就热闹了.伙计们卯足了劲儿卸门板、擦柜台、挂幌子。掌柜的亲手点燃挂在檐下的长鞭炮。在一片震耳欲聋的“开门红”声中贴上“开市大吉”的红条幅。歇业多日的茶馆重新飘起高末儿的茶香- 布庄里各色绸缎料子摆得满满当当 -就连走街串巷的磨刀师傅吆喝声都透着股精神气-“磨剪子嘞-戗菜刀!
老北京人把破五前后的日子分得门儿清。破五早先,那是年味儿正浓,规矩大过天;破五一过年就算过踏实了;该收心干活了。
您看这对比:
事项 | 初五之前 | 破五之后 |
---|---|---|
妇女活动 | 忌门,不能串访亲友 | 自由走亲访友,新妇归宁 |
家务劳作 | 不能动刀剪针线、不能生火做饭 | 恢复正常劳作,开火做饭 |
店铺状态 | 关门歇业 | 准备开市,初六正式营业 |
核心主题 | 祭祖守岁,严守禁忌 | 送穷迎财,重启生活 |
这些看似细碎的讲究、像一根看不见的线,串起了老北京人对生活的理解同期盼。
崩穷的炮仗、崩走的是对困顿的焦虑;案板上剁馅儿的狠劲儿 -剁碎的是对新一年坎坷的担忧;捏紧的饺子边儿 捏住的是稳稳当当的好运气。迎财神更不只是为了求财 是盼着新的一年里~一家老小的奔头更足;日子更有滋味儿。
如今站再胡同口,尽管听不见家家户户剁馅儿的“交响乐”,也少见对着垃圾堆放二踢脚的场景~可老北京人对“破五”的念想没断。
超市里初五那天的肉馅儿一直卖的特别快。朋友圈里“迎那个财神”的电子鞭炮刷了屏。写字楼里的公司也爱挑初六开张讨个彩头。这些新形式包裹着的,还是那股子老劲儿-对甩掉包袱的痛快劲儿- 对重启生活的向上劲儿。对好日子不变的盼头劲儿。综上所述。这可能就是“破五”最硬的道理:辞旧迎新 -从来不只是个仪式,更是咱老百姓心里那股子永远向上、向好的精气神儿。如何解释这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