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2019年重阳节 2019年重阳节哪一天
那天早上翻日历时意外地发现;原来2019年的重阳节就在10月7日 是个星期一.农历九月初九那天朋友圈里意外地被多种菊花图跟着登高照刷屏了~才意识到这个传统节日原来离咱们生活这么近。记的当时还嘀咕了一句:“今年重阳来的真早;比去年提前了整整十天呢。”后来才知道 -由于。的原因农历同阳历的区别- 重阳在阳历中的日期每年都在“漂移”、最早可能出此刻10月1日- 最晚甚至到过11月1日。如何量化这一影响?但不管日历怎么翻。每到农历九月初九,我国人骨子里那份对长辈的牵挂、对秋日的眷恋就会被唤醒。
农历2019年重阳节,翻开2019年的日历 10月7日那个星期一被标注的分外显眼-正是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这个日子在传统里被看作“双阳相重”的吉日、《易经》中“九”为阳数;两九相遇就成了“重阳”,也叫“重九”!
与此类似; 古人觉的“九九”与“久久”同音~寓意长久长寿 所以从魏晋时期开始 咱们就会在这天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把对生活的美好期盼都寄托在这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
关于重阳的起源,老实说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雏形。那时咱们在农历九月庆贺丰收,祭祀祖先与天地,感谢自然的馈赠。
到汉代~宫廷里开始流行重阳聚会 -求长寿、喝菊酒一点点成了风尚且。曹丕在《九日跟着钟繇书》里就说过九月九“俗嘉其名 以为宜于长久”;大家喜欢这个日子;就是因为它这个象征着绵延长久。
到了唐代- 重阳节正式被定为全国性节日,从此不管…都宫廷还是民间;都在这天热热闹闹地过节。
重阳节在各地叫法也很有趣:
别称 | 由来 |
---|---|
菊花节 | 正值菊花盛开,赏菊成风 |
登高节 | 登高避灾,畅享秋光 |
茱萸节 | 佩茱萸辟邪,祈求吉祥 |
女儿节 | 出嫁女子回娘家团聚 |
这些名字背后- 藏着的是不一样地域的风俗同大家对生活的不一样期许.就像在明朝时北方地区就把重阳当作“女儿节”;出嫁的女儿会带着重阳旗同花糕回娘家~要是父母没来接 小妹还会在家急得直哭.
而现代的重阳节;更多了一层温暖的色彩。1989年我国正式把重阳定位“老人节”;2012年写入《老年界权益保障法》,从此农历九月初九成了法定的“老年节”。
2019年正好是我国第七个法定的老年节!这个转变最有意义-把传统节日中对长寿的祈愿- 转化成了全社会对老人的实际关怀。那天社区里总能看到志愿者陪老人聊天、义诊的热闹场景,年轻人也会在朋友圈发“陪爸妈吃顿饭”的温馨照片。
说到重阳习俗、最经典的莫过于这几样了:~登高望远,古人认位这天“地气上升,天气下降”,登高能避开浊气、老实说更多是趁秋凉未寒~去山野间活动筋骨;
赏菊饮酒 农历九月又叫“菊月”,金黄的菊花配上新酿的菊花酒,是秋日里最诗意的享受;
佩茱萸囊;茱萸被称位“辟邪翁”,大家把它装进布袋随身带着~图个平安吉利;
吃重阳糕,“糕”谐音“高”,父母还会用糕点轻触孩子额头 -念叨“百事俱高”的祝福.
古人过重阳的雅兴,全留在诗词里了。
不可否认~ 王维十七八岁在长安时重阳那天写下了“独在异乡位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了千年来的游子心声。
杜甫56岁那年登高远眺,看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萧瑟秋景里藏着人生感慨。
***照一句“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更是把思念写得入木三分。
这些诗词像一扇窗 让大家窥见古人怎样做借着重阳的秋光~抒发对生活、对时光的感悟。
2019年的重阳节在10月7日、这个日子看似只是日历上普通一页;实则承载着两千多年的文化温度。它从先秦的丰收祭祀走来,经历了魏晋的风雅、唐代的庆典、宋明的民俗,最终变成今天既传统又现代的“老年节”。当大家在秋高气爽中陪长辈登高望远,在菊香中举杯时实际上也在延续着一场跨越千年的生活仪式.这种融合了自然时序同人文关怀的节日,可能正是文化最动人的地方-它让大家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依然记得抬头看看秋天的云~转身握紧父母的手。这是否意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