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纪月法 干支纪月法口诀

投稿人:善策网 2025-08-12 12:08:54

你说不定听说过天干地支纪年但有没有想过月份也能用天干地支来标记?古人用着套为你不光…也记录时间,还藏着对自然规律的难忘理解.比方说2025年是乙巳年农历五月就是壬午月-着可不是随便编的- 背后是一套传承千年的“五虎遁元”口诀再支撑。着是否意味着?

着种纪月法、本质是呃把10天干(甲、乙、丙…癸)同12地支(子、丑、寅…亥)配对,组合成60种不重样的“干支月”;循环使用。奇妙的是月份的地支是固定不变的:正月永远是寅 -二月永远是卯,以此类推到十二月的丑!

而天干则像流动的密码,每年根据年干变化-着正是口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怎么办从年份推出每一个月的天干?

五虎遁元口诀:你的干支月份***~所谓“五虎”,老实说是五个“寅”(地支寅对应虎)。原因是正月建寅,只要知道正月的干支 后面11个月按顺序推就行了。来看着个让一切变好懂的口诀: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

丙辛必定寻庚起;丁壬壬位顺行流。

若问戊癸何方发,甲寅高于好追求。由此可见,

翻译成大白话:~逢甲或己年(如2024甲辰年、2029己酉年)、正月是丙寅月;

逢乙或庚年(如2025乙巳年、2030庚戌年)~正月是戊寅月;

逢丙或辛年(如2026丙午年、2031辛亥年),正月是庚寅月;

逢丁或壬年(如2027丁未年、2032壬子年)~正月是壬寅月;

逢戊或癸年(如2028戊申年、2023癸卯年) 正月是甲寅月。

为啥着么配对?

古人观察60年(一甲子)的月份规律时发现:天干同样的年份、全年月份干支完全一致.比方说凡是“甲年”(甲子、甲戌…)的正月都是丙寅- 凡是“乙年”正月都是戊寅……进一步合并后发现,甲己、乙庚、丙辛、丁壬、戊癸着五组年份 -各自共享同一套月份干支序列。

月份地支:永远不变的“时间坐标” 如果说天干是变量- 地支就是常量。

12个月对应12地支,从寅月(正月)启程,到丑月(十二月)收尾,几千年未变:

农历月份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冬月腊月
对应地支

说真的,小知识:为啥正月是寅不是子?

这同北斗七星有关。

古人以冬至为岁首(地支子),但立春才是新年开端。北斗斗柄在冬至指子- 立春则转向寅- 故定正月为寅。

动手实操:三招搞定不管谁年份的干支月份 -第一招:背熟口诀+顺序推演 -以2025年(乙巳年)农历五月为例:;年干是乙,口诀“乙庚之岁戊为头”→ 正月是戊寅;

顺推:二月己卯、三月庚辰、四月辛巳、五月壬午。

到头来:2025年五月=壬午月!

准确地讲;

第二招:查表法,更懒人法:狠快收藏这张表~按年干对号入座:

年干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冬月腊月
甲/己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
乙/庚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
丙/辛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
丁/壬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戊/癸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甲子乙丑

其实呢,第三招:手掌推算法(古人速算神器),伸出说实话左手 -按图标记十二地支(无名指根起为子~顺时针至小指根为亥):;定正月地支:食指根部是寅(正月起点);

定正月天干:年干乙→口诀“乙庚戊为头”→食指根部写“戊”;

顺推目标月:从寅位顺时针点月份,数到第五位是午位(五月)- 天干随支顺推(戊→己→庚→辛→壬),得壬午。

关键细节:gt;月份分界以节气为准!

就像五月=芒种至小暑,而非初一到三十;

闰月沿用上月干支 不单独分配。

怎么今天仍要这套“老黄历”?总体而言,

干支纪月看似古老,实则暗藏精密的时间为你设计!

它将太阳年(节气)同阴阳历(月相)巧妙结合;通过60甲子循环解决了两者周期不对等的矛盾。下一步该如何推进?这种思维在当代依然闪光:

文化价值:传统节日如清明(辰月)、端午(午月)均依此定;

中医“五运六气”理论用干支推演气候同疾病关系;

古建筑修缮、农业种植仍参考节气月份。

适用场景:;排出历史事件的准确时间链(如《清实录》用干支记月);

琢磨气候周期性变化(如“辛丑大旱”中的干支纪年关联想一想);

让老智慧焕发新生命,背下“五虎遁元”口诀说不定不如设手机日历省事。但这种将时间、自然同规律编织成体系的能力。正是文明的有特色基因。下次看到“丙寅月”“壬午月”时试试看多一分了然:这不是玄学密码,而是古人用天文、数学同观察力搭建的时间坐标系。

若想深挖,可寻找这些方向:干支纪月同公历转换算法的编程实现;

天干地支纪月法

各朝代历法改革对干支为你的调整(如西汉太初历)。

对比其他文明的循环纪时法(如玛雅卓尔金历)!

时间在流淌,智慧在沉淀。

这套口诀穿越千年到你手中何不让它继续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