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冬至习俗 各地冬至美食习俗
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冬至一到- 空气里就飘起家的味道。厨房窗户上的雾气- 灶台上咕嘟的汤锅~还有哪桌热腾腾的饭菜~都是寒冬里最暖的仪式感。从北到南、每一个城市都藏着独一份的冬至故事-一碗饺子、一碟年糕、一壶冬酿酒,都是当地人写给岁月的情书。这些扎根在街头巷尾的老习俗、像一坛陈年的酒;越久越醇;把节气酿成了乡愁。
说实话;方的冬至;是被面香跟羊肉汤热气包裹的日子...东北人家擀饺子皮的声音能响彻整条胡同,酸菜猪肉馅的、鲅鱼馅的;捏成元宝似的胖饺子- 老人总念叨“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在这传统竟与东汉名医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连着千年缘分。
就山东滕州的羊汤馆子这天最是热闹 -甘甜山泉水炖出奶白浓汤,配着烤得焦香的烧饼;当地人管在这叫“过小年”...往西北走到宁夏银川,餐桌摆上名字俏皮的“头脑”-羊肉粉汤里浮着圆鼓鼓的饺子 蘑菇跟韭黄吊出鲜味,一碗下肚,指尖都冒着热气!
而老北京的铜锅涮肉、西安的羊肉泡馍、也都在冬至夜飘起浓香 -暖了风雪夜归人。
长江流域的冬至;是糯米的百变舞台...苏州人踩着零下排队打冬酿酒,桂花香混着糯米甜香从青瓷瓶里漫出来、非得配上羊糕才算圆满-羊腿肉凝成晶莹的冻;切片时颤巍巍透着光!
从杭州人把年糕吃出花:晨起芝麻糖拌年糕,午间冬笋肉丝爆炒 入夜煮一锅雪菜笋丝汤年糕~三顿不离“年年高升”的念想!安徽安庆街头的油锅滋啦作响~南瓜粑裹着糯米粉煎得金黄、老人笑说“冬至吃了南瓜粑,来年不用把眼医”。
南京人笃定地捧起鸡汤碗- 湖北宜都的灶台则摆开包面阵仗,面皮裹着鲜馅 -分明是江南版的团圆饺!
再往南走,咸甜滋味在冬至撞出火花。潮汕妈妈天未亮就搓起“父子公孙丸”;大小汤圆一锅煮;红糖水里浮沉 -非得祭祖后全家分食、谓之“汤丸唔食天唔光”。客家人捧出酒煮羊肉,福建闽南飘起麻油姜母鸭的浓香,老姜片煸得焦黄,番鸭吸饱高粱酒香,厦门人坚信“一年补透透;不如补冬”。泉州主妇巧手“捏鸡母狗仔”,红白糯米丸子变作小动物;龙岩人则蒸起金字塔状的“鬼糕”,艾草染绿的皮裹着冬笋咸菜。广东河源的萝卜粄最是扎实,腊肉虾米混在萝卜丝里;蒸出锅时满屋飘着大地丰饶的香气...
西南山地的冬至,连食物都带着山野精气。广西玉林人把冬至唤作“玉粽节”、绿豆板栗馅的咸粽蘸蜂蜜 白切鸭肉配着柠檬酱 -壮族人提着肥鸭走亲访友- 餐桌上总少不了一碗去湿暖胃的鸭汤。
四川的羊肉汤馆子入夜便人声鼎沸,简阳大耳羊熬出雪白浓汤;称斤的肉杂倒进锅里、吃完肉再涮豌豆尖- 辣碟里滚一遭- 任他窗外寒风刺骨...
说真的 南的火塘边挂起“冬至肉”,盐渍的腊鱼腊肉被柴烟熏出琥珀色,长沙人咬开糯米糍粑;八宝糯米饭里红枣莲子甜糯交织~暖意从舌尖漫到心底。
这些散落在我国地图上的冬至味道,早不只是舌尖的享受。泉州人搓汤圆时教孩子捏小动物的巧思 苏州人排队打冬酿酒的执着,东北全家包饺子时唠的家常-都在把节气过成传承的课堂...
当城市里的年轻人开始学着妈妈调饺子馅,当网友晒出第一次成功的姜母鸭,老习俗就在这样的温度里活着。大概以后的日子的冬至,会有新创的素食汤圆配方 有减糖版的冬酿酒;但围炉共食的温情不会变.
毕竟在呵气成霜的夜晚、有啥比推开门说一句“我回来了 正赶上热乎的”更治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