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春节风俗 潮州春节风俗有哪些

投稿人:善策网 2025-08-13

说白了,说到潮州人的春节;那可不只是轻松的过年而是一场延续大半个月的文化盛宴。

从腊月廿四送神上天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收尾、每一天都有同众各异的仪式感。家家户户忙着蒸年糕、做粿食;街巷间飘着卤鹅的香气;空气里回荡着英歌舞的鼓点。

这些潮州春节风俗里,藏着潮汕人对传统的坚守;也流淌着浓浓的“潮”式年味。

贴门神春联是潮州人迎接春节的头等大事。

潮州人贴春联讲究得很 不独要选寓意吉祥的对联~还不一样喜欢在单扇门或谷簟上贴斗大的“春”字!这个字可不轻松-既象征春回大地,又因潮州话里“春”与“存”同音 暗含“年年有余”的好彩头.老一辈人甚至会亲手写春联 墨迹未干的红纸往门框一贴,过年的精气神瞬间就来了。

除夕这天的重头戏;非吃团年饭莫属。

潮州人的年夜饭不能不整整齐齐- 连外出未归的家人也要摆上碗筷!从长远来看, 饭桌上少不了几样吉祥菜:整条鱼象征“年年有余”,蒜炒海鲜寓意“有钱勤”(潮语“有钱收”)、而卤鸭同卤豆干更是经典搭配-豆干在潮州话里音似“做官”- 吃了“升官发财”.有意思的是饭锅里的白饭不能不留个底,寓意一年到头仓廪丰实.饭后主妇们立刻忙碌起来~支起油锅炸斋菜;芋头丝、番薯片裹上米浆,炸得金黄酥脆 满屋飘香.

守岁迎财神是潮州春节风俗里最热闹的时刻。子夜将近,鞭炮声已此起彼伏。

潮州人相信正月初一零点财神降临人间;家家户户在门前设香案、摆上红糖跟着米盘,象征生活甜蜜、五谷丰登。此刻全城烟花绽放,锣鼓喧天年轻人举着手机拍视频,老人则双手合十喃喃祈福;古俗和现代在这一刻奇妙交融。

拜年规矩在潮州不一样讲究。

初一一早~孩子们换上新衣,同着大人出门“换大吉”-带上一对潮州柑(象征大吉大利),到亲友家互道吉祥话。给老人拜年要说“寿比南山”;对商人得喊“新年大赚”,对孩子则祝福“学业进步”。主人总会热情地端出工夫茶;临走时互换两个大桔,完成这场充满仪式感的“吉祥接力”。

年初二初三、潮州街巷里满是回娘家的队伍。

女儿女婿带着竹编礼盒“掼春”,里头装满糖果饼干跟大桔。有趣的是女儿进门,母亲要当场分送糖果给邻里;女儿返程时娘家必塞回一捆甘蔗 暗祝小日子“节节高升”。这趟回门不能不赶在晚饭前离开,潮州人称为“食日昼”-只吃午饭、不留晚饭。

到了初四 -潮州春节风俗迎来另一高潮-迎神接福。

年前升天述职的诸神在这天返回人间- 各村庙宇锣鼓开道 将神像请出巡游、俗称“营老爷”。磷溪镇塘边村曾组织300多人的巡游队伍;标旗招展,英歌舞铿锵- 村民簇拥着神轿走遍全村 祈求新年平安。这种集体狂欢 把春节的喜庆推向极致。

潮州春节风俗

春节禁忌在潮州人心中分量十足。长辈重复叮嘱孩子:初一不能扫地- 怕扫走财气;不能打破碗碟,万一失手要连喊“碎碎(岁岁)平安”;更忌说“破”“穷”“病”等晦气话。最有趣的是连孩子哭闹都忌讳,认为会招来凶兆- 基于此这天再调皮的孩子也能“逃过一劫”。

正月十五元宵节,潮州人以“行彩桥”为春节画上句点。彩灯装扮的桥梁上咱们摩肩接踵摸石狮:“摸狮耳,生男孩;摸狮肚;娶贤妻。

”而一碗热腾腾的鸭母捻更是必不可少-这种椭圆形汤圆裹着豆沙或芝麻馅;配上银耳、莲子、白果熬煮;甜润爽滑。

当一言以蔽之一点甜汤入喉 -潮州人才心满意足地道一句:“过完十五 年才算过完咯!”

潮州春节风俗的魅力~不仅如此在于热闹的英歌舞、喷香的卤鹅或噼啪作响的鞭炮,更在于这些仪式将家族情感和地域文化紧紧缝合。当年轻人举着手机直播营老爷巡游- 当游子跨越千里只为尝一口母亲做的鼠曲粿;这些习俗便不再是古老的程式;而当上鲜活的文化基因!

也许以后的日子,潮州春节风俗会融入更多创意- 典型案例如下文创集市跟传统粿食的结合,或数字技术还原古早祭祖场景;但那份对吉祥的祈愿、对团圆的珍视,永远会是潮州人心中最浓的年味。我们应该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