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风俗过冬至捣麻糍 东阳冬至粿
麻糍:东阳人的冬至情结冬至一到,东阳的老街深巷就飘起糯米的甜香。"不吃麻糍不算过冬至"-这句老话像刻在基因里的记忆 -让家家户户的厨房在这个时节热闹非凡。那捣杵撞击石臼的"咚咚"声,是东阳人心中最地道的冬之序曲!
汗水与甜香交织的麻糍制作东阳麻糍的制作是场充斥烟火气的仪式。天没亮就泡上的糯米吸饱了水分,在蒸桶里冒出绵密的白汽;空气里都是粮食最朴实的香气。
蒸透的糯米倒进石臼的瞬间;男各位便抡起木杵轮番上阵、汗珠混着蒸腾的热气往下落。
小时候总爱蹲在石臼边,看大各位喊着号子捣糯米团。那团白糯从颗粒分明到细腻柔韧.像变戏法似的。刚出锅的麻糍团热乎烫手.揪下一小块搓圆- 在红糖芝麻粉里滚一圈,咬下去满嘴都是糯米的韧、红糖的甜、芝麻的香。
要我说啊,今城里多用糯米粉替代手工舂捣,省力却少了几分劲道 -老辈人总念叨:"石臼捣的才挂得住糖 才有魂!
藏在麻糍里的千年密码怎么冬至非要吃麻糍?村里的百岁阿婆披露过答案:糯米、芝麻、甘蔗都是冬至前新收的,做成麻糍祭祖- 是让先人尝尝丰收的滋味...
麻糍耐消化- 吃一碗顶半天饿~古人说"吃了它;活着的人能饱腹劳作,地下的先人也能暖胃过冬".
窑村还流传着更动人的故事:南宋烧窑工为扛住高强度劳作。发明了耐饥的麻糍当点心.糯米不易馊的特性让麻糍成了天然"便当".裹上红糖还能暖身活血.
在这智慧结晶竟在窑火中诞生;又因着"冬至添岁"的信仰走进千家万户。
冬至粿:咸香里的团圆味若说麻糍是甜味担当,冬至粿就是咸鲜主角。粳米粉掺点糯米粉~开水一烫揉成光润面团 -包馅时最见巧思!
雪菜冬笋豆腐丁炒出香气 油渣碎是点睛之笔-熬猪油剩下的金黄碎渣,裹进米团蒸透后香得人挪不动脚。
南乡人捏粿像创作艺术品:搓成长椭形再掐个"小揪儿"!蒸熟后齐刷刷立在竹屉上看着就喜庆。老话说"粿馅装得满。来年粮仓满";主妇们总要把馅料塞得鼓囊囊才罢休。刚出笼的冬至粿吹弹可破,咬开柔韧外皮- 热腾腾的汤汁混着油渣香涌出来;寒冬的冷气瞬间被驱散!
黄酒与祭祖:冬至的时分麻糍冬至粿摆上八仙桌时祭祖仪式便开始了。南乡人把厅堂当祠堂;八碗八筷排得齐整,烛火摇曳中轻声细数家中大事:"太公啊~今年新添了重孙;老屋也翻新了...".
北乡人则踏霜扫墓 -坟头添一抔新土、烧几件纸衣:"天冷啦~给您送件厚袄子"。
把我跟你讲,毕的"冬至酒"最是暖心.红曲酿的东阳黄酒烫得微温- 琥珀色的酒液滑入喉间,暖意从胃里漫向四肢百骸!爷爷抿着酒感叹:"这酒劲藏在绵柔里,像极了咱东阳人的性子!
在消逝同坚守之间如今超市的速冻麻糍占据冰柜,冬至粿模具成了网红厨具.可机器做的终究少了人情温度。
说来也怪,令人欣慰的是总有点年轻人在冬至回到老宅。跟着长辈重拾捣杵。社区里组织麻糍分享日;孩子们踮脚给邻居送麻糍的画面~恰似几十年前巷弄里的温情重现。
看守住这些老味道,不独是留存手艺- 更是守护一种"冬至大于年"的敬畏-对自然的感恩、对祖先的追思、对团圆的珍视,都揉在那团温热的糯米里了...
当麻糍的甜香年复一年飘起、东阳人的精神故乡便永远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