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九月初九的风俗 潮汕文化习俗九月初九唱大戏
说真的,当锣鼓声穿透棉湖古镇的晨曦- 台上水袖翻飞的瞬间 -我才真正读懂了潮汕人对神明的敬畏同生活的热忱。从技术层面看
神诞同戏台的千年之约~农历九月初九的棉湖古镇、空气里永远飘着香火同油麻丸的甜香!
阿嬷拉着我的手挤过永昌古庙前的人潮,指着缭绕的殿宇说:“今日是'佛祖生';玄天老爷飞升的好日子呀!”后来才知道,这位被潮汕人亲昵名字是“佛祖”的玄武大帝、三月初三诞辰,九月初九得道,于是重阳节在潮汕有了双重身份-既是登高敬老的重阳- 更是万人空巷的神诞。
戏台就搭在庙前广场,夕阳未落已坐满摇蒲扇的街坊。
当潮阳潮剧团的唢呐骤然响起,台上绛红蟒袍的将军甩袖亮相 -台下顿时静得只剩蝉鸣。
我邻座七十岁的林伯眯着眼同唱 忽然拍腿道:“这是《沉香扇》!当年我阿爸带我看的也是这出……”那眼神恍若少年!难怪年轻人笑称这是“潮汕Live House”- 千年非遗混着烟火气- 比演唱会更让人热血沸腾!
戏班后台的九日修行,若不是结识戏班花旦阿玲~我永远不知道大戏背后的仪式多庄重!九月初一清晨,她发来一张素颜白衫的自拍:“吃九皇斋开始啦,连口红都不能碰哦!
”原来潮剧班子自古严守戒律:全员茹素九日、身着白衣、焚香供灯,连餐具都要全新。初九那晚拜过斗姆元君- 才能卸下戏神田元帅神龛前的九盏莲灯~换回常服。
最神奇的是后台那盏竹骨油麻丸风筝!
阿玲说这是祖师爷传下的规矩-风筝线系着红绸 演罢《京城会》便从戏台放飞、寓意把晦气送远。可台下孩童都举着小风筝跃跃欲试;鲤鱼、章鱼造型的纸鸢在暮色中游动,应同着童谣:啊“九月九,风筝仔~满街走……” 那些拴着愿望的丝线,比星空更璀璨。
舌尖上的重阳密码;戏台下的烟火气里~藏着潮汕人专属的时令密码。
阿嬷端来的青叶粿墨绿油亮;鸡屎藤混着真珠花菜的清香扑鼻。
“凑齐九种草叶才正宗,清热祛湿正合秋燥!这一结论是否具有普适性?
”她得意地掰开粿皮- 露出里面嫩绿的秋瓜叶馅。
原来澄海人登山祭神前必要吃它,说是爬莲花山仙公宫也不累。
而揭阳表姨家的厨房正飘出炣饭焦香!
腊肉、板栗、虾仁在铁锅里爆炒;再拌进蒸好的糯米中。
全家围坐分食时小表弟忽然嚷道:“我要把锅巴带给戏班姐姐!
她们吃素好几天啦……” 众人哄笑中我忽然读懂这顿饭的深意-米粒裹着丰收;也黏合着人情。
食俗 | 地域 | 秘辛 |
---|---|---|
青叶粿 | 澄海樟林、盐鸿 | 鸡屎藤+八味草药,缺秋瓜叶不正宗 |
炣饭 | 潮汕全域 | 糯米饭底,锅巴寓意时来运转 |
油麻丸 | 潮安、澄海 | “丸”谐音“缘”,分赠邻舍结善缘 |
古俗新生的文化磁场~去年重阳夜在玉佛寺的震撼至今难忘。白衣善信手提竹编“九皇灯”缓行- 烛火蜿蜒如星河落地。这是1900年从暹罗传回的仪式:初九子时送神,人群忽然齐换蓝衫,将九皇佛像捧往韩江边。波光中飘远的莲灯,载着侨胞对故土的眷恋。
如今年轻人正用新方式延续传统。
95后小柯把潮剧鼓点编成电子乐 在戏台旁开起露天DJ派对;网红博主举自拍杆直播旦角化妆,观众线上点戏《桃花过渡》。当玄天上帝神像出此刻增强现实(AR)互动里- 阿公们笑着扫码“求签”-原来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刻舟求剑。
香火戏文里的潮汕魂;离乡十年后 我终于在九月初九听懂了戏词深意。
当《穆桂英挂帅》唱到“保家国何惧骨作山” 台下白发侨胞悄然拭泪!那些漂洋过海的游子 何尝不是把怎么说呢故土神明请进异国庙堂?泰国普吉岛的九皇斋节上潮音铿锵,槟城街头飘着油麻丸甜香-原来乡愁有形状,是戏台上一盏不灭的灯。
散场时遇见盛装祭拜的戏班班主。
他郑重地将田元帅神牌收进红木箱:“是求心安,唱戏是为心安。
补充一点- ”香灰落在我掌心,温的。
或许潮汕人早就参透:所谓信仰,但需特别指出的是是把日子过成铿锵的戏 -在烟火人间里活成自己的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