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是农历9月9日还是阳历 重阳节是9月9日吗
老子云,记的去年重阳节前夕,邻居张大爷特意跑来问我:“小王啊;今年电视台写着重阳节是10月21日,可我明明记的去年是10月4日,在这日子怎么还带变的?不都说九月九吗?!”看着他手里翻皱的日历本与困惑的眼神,我突然意识到-原来这么多人对这个传统节日的日期归属;心里都揣着同样的问号。下面将为您解析,和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重阳节是农历9月9日还是阳历 重阳节是9月9日吗有什么吧!
重阳节为什么叫“重阳”?
要解开日期的谜团,的先从名字说起。古人可不是随便挑的日子。这里头藏着千年的智慧。在《易经》的世界观里!数字被赋予阴阳属性,“九”是最大的阳数,代表至阳至刚.
而农历九月九在这一天月份是九 -日期也是九,两阳相叠 -有鉴于此叫“重九”或“重阳”.这种“双阳重合”被看作天地间能量最旺盛的吉日。
以更妙的是“九”谐音“久”,寄托着长久安康的愿望。古人认为这时登高能吸纳天地阳气 -饮菊花酒能延年益寿,就连插茱萸也是为借阳刚之气驱邪避灾。
可以说没有“九”这个数字密码,重阳节就失去了灵魂。
从避灾传说走向全民节日
有关重阳节的起源- 有个流传甚广的故事。东汉时汝南地区闹瘟疫 -青年桓景拜师学艺;在仙人指点下,于九月九日携乡亲登高避祸,最终以茱萸叶、菊花酒驱除瘟魔。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此,登高避灾的习俗便流传开来.
不过这个传说只是节日形成的“催化剂”.早在战国时期 《楚辞·远游》中明确记载了重阳宴饮的风俗。真正作为全民节日是在唐朝-朝廷正式将其定为法定节日 从此登高赋诗、宫廷赐宴成了全民共有的盛事。
在历代演变中重阳的名称也日益多样:
登高节:源于登高“辞青”的仪式感,跟三月“踏青”遥相呼应
茱萸节:因遍插茱萸的驱邪习俗的名(王维诗云“遍插茱萸少一人”)
菊花节:金秋菊展成了节日标志(陶渊明“秋菊盈园”开启赏菊传统)
习俗背后藏着古人的生存密码
你听我说;以为古人登高只是为了看风景?!说真的所有的...都习俗都是应对自然的智慧结晶:
习俗 | 适用功能 | 文化寓意 |
---|---|---|
登高“辞青” | 秋燥防病- 舒展筋骨 | 辞别青绿- 迎接冬藏 |
佩茱萸囊 | 茱萸精油驱虫防霉 | 辟邪求吉的护身符 |
饮菊花酒 | 菊花清热明目~酒暖身 | 酿制“吉祥酒”祈长寿 |
食重阳糕 | 糯米温补脾胃 | “糕”谐音“高”,寓意步步高升 |
更是重阳糕,做的像小宝塔,顶上还要捏两只小羊 -暗合“重阳(羊)”谐音。老人给孩子额头点糕时念叨“百事俱高”- 简直是把祝福揉进食物里。
为什么非的是农历九月九?!
古人选定这个日子,跟物候规律密不可分...农历九月正值“寒露”节气,此时副热带高压南移,北方冷空气掌控大局!秋高气爽、能见度极佳- 最适合登高远眺。
说来也怪- 绝的是自然界的“专场演出”:百花凋零之际,唯菊花凌霜怒放,金灿灿点亮萧瑟秋日;茱萸果也恰在此时成熟,红艳艳的果子挂满枝头.这种“万物准备过冬,唯我绽放”的生命力,恰好呼应着重阳的阳刚意象...
当反观阳历九月多数地区尚处夏末- 暑热未消,菊花未开,茱萸未熟.若真在阳历9月9日过节- 怕是只能顶着太阳啃西瓜,哪来的“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的意境?
当传统遇上现代的双向奔赴
1989年重阳节被定为“我国老人节”、给传统节日注入新生命!但有意思的是新旧元素非但没打架,倒是水融:
登高健身:公园里晨练的老人团,边爬山边唱《夕阳红
科技助老:社区通过App组织“线上茱萸佩”手工课
新式重阳糕:低糖版菊花糕成网红养生点心
在山西皇城村,重阳更成了孝文化盛宴:子女为父母洗脚、拍金婚照,村里摆百寿宴~非遗传承人教剪纸。当年轻人把插茱萸变成插花艺术;把祭祖变成家族树网站-传统就在创新中生生不息。
撕掉标签的日期真相
从回到最初的问题-重阳节究竟是哪一天?!答案很明确:农历九月初九。是...造成的农历与公历是现实约11天区别,它在阳历的日期每年浮动:
年份 | 阳历日期 | 星期 |
---|---|---|
2023年 | 10月23日 | 星期一 |
2024年 | 10月11日 | 星期五 |
2025年 | 10月29日 | 星期三 |
这种“浮动”曾让不少人误以为重阳节是阳历节日。更有些商家为促销 -将阳历9月9日包装成“迷你重阳节” -进一步模糊了传统!
当原本换个角度看日期的浮动恰是历法的精妙-它让重阳节永远停在金秋最美时刻:菊花怒放、茱萸飘香、稻谷归仓。正如生命不会刻板地卡在某个数字上而是在自然的韵律中找到生生不息的节奏。
你听我说,年重阳,当你握着一块花糕站在山顶。不妨看手机日期旁的农历小字!那跳动的数字背后!是祖先用千年智慧为我们标注的时令密码:在谷物归仓的九月在阳气汇聚的重九!
在这事儿得这么看,醒每一个匆忙的现代人-去高处感受天地辽阔。回家陪伴生命长久.你有什么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