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在哪个月份 七夕节在哪天
小时候,奶奶摇着蒲扇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我总爱指着夜空中最亮的两颗星问:“他们今晚真能见面吗?
”她笑着戳戳我的额头:“小傻瓜,没见喜鹊都不见啦?都赶着搭桥去啦!就为着七月初七这一晚。”
七夕节在哪一个月份?
七夕节在哪天?
答案是明明白白的:农历七月初七。这个日子在我国人心里扎了根;像一颗活着的文化种子;年年破土发芽。
为啥非得是“七”?!此处头学问可深了-古人眼里 “七”是时间的刻度 -是天地人伦的密码。
你看“七曜”指日月加五大行星- “七七”是生命周期的终始。
更妙的是谐音藏着吉兆:“七”像“吉”、双七就是“双吉” -连草书里的“喜”字都形似七十七。这意味着一到七月七 姑娘们拜星斗、赛巧手 全冲着一个“好彩头”。
藏在这个星光里的节日密码,早在《诗经》里;织女已成“泣涕零如雨”的相思女子。
到了魏晋~故事完整了:天帝之女织女嫁牛郎,荒废天工 -被罚隔河相望,唯七月初七鹊桥相会.从此,星象神话落地成了人间节日。
这一天被选中绝非偶然!“双七重叠”是时间崇拜的仪式化:正月正迎春,五月五驱毒,七月七则祭星乞巧。更因七月入秋,夜空澄澈~银河如练 正是观星佳期!
姑娘们摆瓜果、引彩线,既求“得巧”于织女 -也暗祈姻缘顺遂-把对星辰的敬畏- 过成了热气腾腾的生活。
穿越千年的乞巧狂欢;别以为七夕只有通过爱情!
它曾是古代女子的“技能大赛”。东晋《西京杂记》记载,汉朝宫女七月初七必登“开襟楼”穿七孔针。到唐宋更盛:长安城设“乞巧市”,七月初一就挤满挑彩线、买巧果的人潮- 车马堵到“不复得出”。来看看姑娘们拼手速的花式操作:
朝代 | 乞巧方式 | 文献记载 |
---|---|---|
汉魏 | 月下穿七孔针 | “结彩楼,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荆楚岁时记》 |
唐代 | 九孔针彩楼斗巧 | “宫中锦结百尺楼,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开元天宝遗事》 |
明清 | 投针验巧 | “浮针于水,视影辨巧拙”《帝京景物略》 |
南北皆行 | 喜蛛卜巧 | “盒贮蜘蛛,晨观网圆为得巧”《东京梦华录》 |
简单讲,除了拼手艺,各地还藏着专属“副本”:广州姑娘用绿豆发芽拜“仙禾”;山东少女包“巧饺”,吃到红枣的兆早婚;浙江孩子蹲南瓜架下偷听“情话”;广西人抢“双七水”治病。甚至老牛都过节-孩子采野花挂牛角“贺牛生日”;感念它舍皮助牛郎追妻。
更关键的是;
舌尖上的七夕记忆,没巧果的七夕不完整!宋代汴梁街头,油锅里翻腾着“笑厌儿”“果食将军”、糖面捏成武将人偶,一口酥脆甜香。
巧食花样百出:
名称 | 做法 | 寓意 |
---|---|---|
巧果 | 糖浆还有面炸梭形 | “乞巧”象征 |
巧芽面 | 七月初一泡豆芽;七夕剪芽煮面 | 孩童食之聪慧 |
花瓜 | 瓜皮雕奇花异鸟 | 展女子巧艺 |
巧酥 | 酥糖塑织女像 | “送巧人”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