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节一般在几月几日 九九重阳节是几月几号阴历

投稿人:善策网 2025-08-11 14:44:49

农历九月初九,就是咱们常说的“九九重阳节”!这个日子在阴历(农历)里雷打不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阳历日期则年年不一样。打个比方2023年是10月23日~2024年落到10月11日~而2025年则会是10月29日.

为啥不知怎么的是“九月初九”?

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之极(《易经》里“九”代表天称“阳爻为九”),两个“九”叠加就成了“重阳”,也叫“重九”。更妙的是“九九”谐音“久久”,自带长久、长寿的吉祥寓意。有鉴于此这个日子;既是自然时序的标记 -也寄托了各位对健康长寿的美好期盼!

时间密码:为什么东西锁定九月初九?!

古人定节日讲究“天人合一”!九月初九正值秋收完成、寒冬未至的过渡期。此刻天气转凉,虫害潜伏,疾病易发,于是诞生了登高避灾、插茱萸祛邪的习俗。

九九重阳节一般在几月几日

从天文角度看九月属“季秋”(秋季总结一下一个月)。太阳南移,昼短夜长。古人选“重九”为节,暗含对自然规律的敬畏-登高“辞青”,既告别青葱草木,也迎接生命新循环!

小知识:茱萸自带辛辣气味 可驱虫防病;菊花酒则用菊花、糯米酿制 有明目养肝之效。

这些习俗,实则是古人应对季节病的智慧!

历史钩沉:从宫廷秘俗到全民节日~重阳节的“诞生记”充满故事感。

西汉时它还是宫廷专属: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遭吕后迫害 -其侍女贾佩兰被逐出宫后,将宫中“九月九佩茱萸、饮菊酒”的习俗传入民间.

三国时期:名称正式定型;魏文帝曹丕在《九日同钟繇书》里首次明确定名:“岁往月来 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 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

”从此 “重阳节”三字载入典籍!

唐朝:成了法定节假日,唐德宗年间(780-785年),重阳被列为“三令节”之一;放假庆祝!百姓登高宴饮;宫廷也办菊花展.王维“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名句,就写于此刻。

现代转型:当传统遇上敬老、1989年江山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2012年《老年界权益保障法》更明确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千年节日由此注入“尊老敬老”的新灵魂。

习俗今昔:从登高避灾到感恩陪伴;传统重阳活动充满烟火气: 习俗|古意|今意,登高| 避灾祛邪| 健身赏秋,亲近自然~插茱萸| 驱虫防病| 象征健康;少见实操

饮菊花酒|这个 延年益寿| 文化体验- 非遗传承 吃重阳糕| “糕”谐音“高”,寓意吉祥 | 应节美食~老少都宜 -如今的重阳节;单位组织退休职工秋游,子女陪父母登山吃糕 -社区办敬老活动……旧俗中的“避灾”已淡去 “陪伴”同“感恩”成了要点。

为什么东西记住“农历九月初九”如此要紧?

基于这些事实 -

这个日期是解码重阳文化的钥匙!它不仅是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透彻洞察(秋收冬藏、阴阳转换)、更承载着我国人“以数为吉”的哲学观!

以后的日子建议:强化文化溯源:学校可结合《易经》阴阳数理讲解节日内涵;

创新敬老形式:如“祖孙共制重阳糕”“家庭登高摄影赛”;

融合农事体验:九月正值丰收,可结合采摘等活动传承“秋报”古礼。实践中的挑战有哪些?

记住“九月初九” -就是记住祖先调同自然同生命的智慧。

它提醒各位:在奔忙的现代生活中别忘了陪长辈登高望远,饮一杯菊花酒、把“久久”的祝福- 酿进岁月长河。

一句:重阳永不“变”的农历九月初九;恰是我国人“变通”精神的写照-从敬畏自然到关爱生命;节日在传承中始终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