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正月初二的风俗是什么 余姚正月初一习俗
除夕的喧嚣刚刚散去 余姚的街巷还弥漫着淡淡的硝烟味,正月初一的晨曦便悄然降临。家家户户的大门贴着崭新的春联 红纸映着晨光,感觉整个姚城都浸在温暖的暖色调里.凌晨时分;“开门炮”的三声脆响划破寂静-这可不只是热闹,更藏着老底子的讲究:炮仗得又早又响,寓意“早升早发”;万一哑了火,主人家得赶紧念叨“吹吹~今年发财”来化解,在补放一只讨吉利.走进屋内,灶台上热气腾腾的豆茶正飘着甜香 碗里浮着圆润的汤团、糯白的年糕同金黄的粽子。老人会笑眯眯地告诉孩子:“吃了这个,今年头头顺流、团团圆圆、年年高升!”
初一的规矩多得让人小心翼翼:不能抄扫帚扫地;怕扫走财气;不能动刀剪针线- 怕伤了“年神”;连说话都得字字斟酌-“早”字特别忌讳 -生怕招来跳蚤!
孩子们兜里揣着压岁钱,只是不敢乱花 得乖乖压在枕头下“镇岁”。
午后;一家人拎着香烛纸钱上山“拜坟岁”,坟头添一抔新土;轻声告慰祖先:“新年安康,子孙来看了。”下山时供过的糕点要带回分食,这叫“分福” -一口甜糕,一份念想。
转眼到了正月初二~姚城的氛围忽然轻快起来!街坊邻居见面打趣:“今朝囡要回娘家哉!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这一天是铁打的“迎婿日” -出嫁的女儿梳妆整齐,带着丈夫孩子~拎上桂圆、红糖糕。那一类的的“手信”回门。娘家人早备好了宴席 桌中心地方必有一碗糖茶-红糖水泡着红枣;第一杯先敬女婿,愿他新年日子甜如蜜。
若是女儿头回带着小外孙来、外公外婆会笑呵呵塞来鸡腿~在用红绒线串几枚铜钱,轻轻挂上孩子的脖颈:“这是彩带怎么说呢,保侬平安长大!
午饭的热闹总带着点紧迫感。按老规矩;女儿全家得赶在日落前回婆家,不能留夜》唱得正欢;邻里有小矛盾的,借着看戏递根烟 隔阂也消了大半。
从初一的慎终追远 到初二的其乐融融,余姚人的年俗像一条温暖的河,流淌着对自然的敬畏、对血脉的牵绊。
初一忌口忌行~是对天地祖先的庄重承诺;初二糖茶彩带 -则是人间烟火的温情注解。关键点在于 - 如今虽少了些繁文缛节 但那份团圆的心意从未褪色-拜坟岁的青烟依旧袅袅,归宁女儿的脚步声依旧轻快。若问年味何在?!说不定就在这晨起的炮仗声中在捧给女婿的那碗糖茶里,在代代相传的叮嘱间:“过年啊- 过的就是这份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