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要几碗菜 清明节需要哪些祭品
老实说,每逢清明,杨柳拂堤 家家户户都开始张罗祭祖的仪式。老一辈人常说祭品准备得周全;祖先才吃得舒心,护佑才来得真切。
可到底该备几碗菜、摆那一些祭品,各地风俗还真是不太一样。
碗数讲究多 -三九十二都有因。宁波人最是隆重,讲究备齐“十二大碗斋饭”。
这十二可不是随便定的数-一年十二个月生肖十二轮回- 摆满十二碗,寓意子孙全年供奉多次。你看那桌上有鱼有肉,黄泥拱毛笋配清明鹅 再添上虾蟹蛏子、豆腐烤麸- 连黄豆芽都藏着兴旺发达的彩头。每道家常菜都像一句悄悄话。诉说着对日子的盼头:豆腐是地田丰饶 -烤麸是富足无忧。连麻糍都得备上谐音“无事” 求个平安顺遂。
往南走走、规矩又各异了!某些地方兴摆“九碗头”:一条整鱼讨年年有余,豆制品跟着绿豆芽凑个如意红火。红烧肉、鸡鸭肉是硬菜,再配上青菜香菇和炒鸡蛋.九碗摆开,荤素齐整~但讲究的人家会避开牛肉、狗肉这些忌讳。更忌用吃剩的饭菜充数;怕对祖先不敬。
若说最简朴的,当属三碗菜的礼数。一碗韭菜炒百叶- 韭菜盼长寿- 百叶招百财;一碗凉拌黄豆芽;形似如意,盼日子顺心;再一碗油豆腐酿肉,口袋般的油豆腐塞满肉馅,象征钱袋鼓胀、代代富足。
最后,
祭品非独菜;器物香火都有情,碗菜外面,祭祀的器物更显心意.宁波人摆桌时锡烛台、铜香炉、锡酒壶一样不少;十二个小酒杯配十二双竹筷 -酒过三巡再添四角米饭,象征家族围坐团圆。点烛燃香时长辈口中念念有词 -迎祖宗“进门用饭”;这时连碰桌椅都算打扰 -讲究的就是一份的安静。客家人扫墓叫“挂纸”~祭品带着山野气息:鸡、猪、鱼凑成“三牲”,水果米酒奉上归根到底还不忘插柳辟邪.最更加的是一味“清明粄”-艾草混着糯米粉蒸成。入口清香~说是能祛湿健脾。游子千里归乡;吃了这口粄,才算连上了根.
桂林人的仪式藏在细节里。坟头插彩纸幡“挂青” 昭示家族香火绵延;供桌上五色糯米饭用枫叶、黄姜染成,扣肉跟艾叶粑是本地味;粽子则裹着瑶乡侗寨的念想。宗族聚会分“清明肉” 念“祖先单” 子孙垂首聆听,血脉就在这一字一句里续上了。
仪式背后、是比形式更重的真心,如今有人说三碗也好,十二碗也罢,心意比碗数首要。确实。时代在变,有人改用鲜花替荤腥,以网络寄哀思 但核心从未变过-那桌饭菜摆的是感恩,燃的香烛续的是传承。
若问以后的日子怎么样延续?估计就像那桌斋饭的寓意:豆腐不腐、是土地生生不息;黄豆芽常新 是日子节节向上。
仪式能简化- 但慎终追远的情怀,永远是清明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