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冬至节的习俗 长乐冬至吃什么

投稿人:善策网 2025-07-31 14:39:30

黄昏是一天最美丽的时刻,冬至一到,长乐街头巷尾的空气里就飘起糯米的甜香。在长乐人心里、“冬至大如年”可不是句虚话-全家老小围坐搓丸子的暖意、祠堂里郑重其事的祝寿礼、那碗非吃不可的“压轴”带鱼,全是刻进骨子里的仪式感。在这儿,冬至不叫冬至 叫“冬节”,是团圆、祈福、辞旧迎新的隆重节日。

长乐冬至节的习俗

搓“米时”:全家上阵的团圆仪式

说来也怪;乐人的冬节,是从前一夜的“搓C”(方言音~写作“米时”)开始的!一家人围坐八仙桌、桌上竹箩筐里铺满红彤彤的福橘,中间供着一对憨态可掬的泥娃娃“土人囝”、插着鲜亮菊花的瓶子 在配上十双红筷子-这阵仗,寓意“回回进宝、添丁添福”。手里搓的“米时”更讲究:大米混合糯米磨浆、压干、揉成圆滚滚的小丸子。搓时还要比赛手艺 捏出元宝、寿桃、小乌龟(谐音“富贵”),甚至胖母猪(标记“六畜兴旺”),欢声笑语里满是对来年的期盼.

边搓边唱童谣是老传统:“搓丸齐搓搓,伲仔年年高。大人疼伲仔,排排兄弟哥……”童谣里藏着生活烟火气~也藏着长辈对孩子成长的祝福。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连远在京城位官的林则徐,嘉庆十九年冬至夜里、也不忘在日记写下“寓中搓丸”,足见这份习俗的根深蒂固。

餐桌上的“时来运转”与神秘带鱼

搓好的“米时”分两种吃法:冬至前夜煮乒乓球大的丸子当宵夜;冬至清晨则煮小如龙眼的。先祭祖在当早餐。吃前要让它裹满黄豆粉拌糖.

为在方言里叫“拔隆细” -而“滚粉”动作被赋予了好彩头-时来运转!清代诗人杨维屏曾赞它“颗颗明珠上掌来,满盘滚雪白成堆” 足见其诱人。

其实吧,餐另有主角:“菜霸”。形似北方饺子 内馅却是长乐特色的花生碎拌糖 甜蜜酥脆。到了午饭 重头戏是“带鱼”

就在这道菜背后藏着本地家喻户晓的传说:凤凰因傲慢挑衅带鱼王~反被拖入深海淹死...古人以此告诫子孙“戒骄戒躁”,并将凤凰骨化入带鱼头的说法代代相传...

至今长乐人吃带鱼头时仍会细心拼凑鱼骨,似乎重现那只骄傲的凤凰。

“冬节大一岁”:敬老跟传承的仪式

冬至对老人有价值 非凡。年龄逢“九”(如49、59)者- 此日直截了当“上寿”进一岁 各村祠堂大开宴席、50岁比...多长者齐聚共庆.出嫁的女儿也需亲手做“米时”送回娘家 -称位“孝顺丸”。祭祖仪式尤位隆重,大宗族甚至杀数十头猪分“丁肉”;每户凭男丁数量领肉,加菜做成“十碗配礼”夜祭祖先- 在全家共有!这种对血脉根源的敬重,让冬节承载了超越节气的家族凝聚力。

渐远的民俗与舌尖上的坚守

随着生活变迁,部分习俗已淡出视野。例如旧时“掼火笼”(提炭炉取暖)的场景。被暖手宝替代;酿酒风俗也因手工青红酒式微而少见...

尽管冬至糯米酿酒“更醇更香”的老话仍在流传.但“搓米时”还有吃带鱼在这两大核心传统,依然顽强扎根于长乐家庭。

大家可能不知道 -其年轻一代通过参与搓丸、听长辈讲凤凰故事,无形中延续着文化基因...

怎么这些习俗值的守护?它们不仅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更是家族情感的纽带-全家合力搓丸的温馨、祠堂里敬老宴的庄重、带鱼传说里的朴素哲理、都在提醒我们:在节气流转中珍视相聚、铭记根源!前景也许可详细整理冬至童谣、恢复古法酿酒技艺;甚至设计“土人囝”文创、让古老仪式焕发新生命。毕竟;一碗滚烫的“米时”、一块咸香的带鱼- 嚼在嘴里的是滋味- 留在心里的,是长乐人绵延千年的冬之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