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2021什么时间入梅 入梅出梅口诀

投稿人:善策网 2025-08-14 14:42:54

说白了,还记得2021年那个衣服晾不干、地板冒水珠的夏天吗?长江中下游的小伙伴们可是再“潮人”模式里泡了一个多月。同样地, 那年六月初、随着空气里那股熟悉的闷湿感说实话扑面而来。梅雨季又踩着点儿来报到了.老话里说的“雨打黄梅头 四十五天不见太阳”虽一点点夸张 但那种衣服晾不干、墙角发霉的烦恼,确实成了每年当下家家户户的共同记忆。梅雨季节2021何事时间入梅。2021年梅雨的开场比往年急了些。长江中下游大有一些区再6月7日上下正式入梅、而收尾则再7月10日前后,算下来整整34天算是个“超长待机”的黄梅季。你可别以为整个长江流域都同步进行-从江南水乡到江淮平原。入梅出梅说真的像一场接力赛:

江南地区(具体而言可参考杭州、绍兴):6月7日入梅,7月10日出梅;

长江中游(武汉、九江一带):6月15日入梅,7月14日出梅;

长江下游(南京、扬州等地):6月19日入梅~7月12日出梅;

江淮地区(合肥、淮安等):6月21日入梅 -7月15日出梅。

江苏的情况更有意思!

固然全省淮河以南区域统一再6月13日入梅~比常年提前了5天但出梅拖到7月11日 梅期拉长到28天比往年多了近一周。气象台的老师傅们说这种“迟到早退”或“早来晚走”的梅雨节奏;事实上同当年冷暖气团较劲的力度立刻相关-哪边力气大点、雨带就压向哪边!

2021年长江流域主要区域入梅出梅时间表
区域入梅时间出梅时间持续时间
江南地区6月7日7月10日34天
长江中游6月15日7月14日30天
长江下游6月19日7月12日24天
江淮地区6月21日7月15日25天
江苏地区6月13日7月11日28天

其实呢,入梅出梅的判断:传统口诀跟着现代气象的碰撞,古人没卫星云图,但智慧一点不含糊。老黄历里藏着这样的算法:“芒种逢丙便入梅 小暑遇未就是出梅”。意思是说芒种节气后第一个“丙”日就是梅雨开场,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宣告梅雨收工。

打个比方2021年芒种在6月5日;以后第一个丙日是6月6日(丙午日) 跟实际入梅的6月7日只差一天准得让人佩服!

但需特别指出的是现代气象监测更“较真” 用硬指标说话:入梅:连续5天平均气温≥22℃,且至少4天有雨;

出梅:连续5天均温突破30℃- 且基本无雨。

两种方法各有所长-口诀帮农民预判农时科学标准则为城市防洪提供准确依据。

如今气象台发布梅雨预报时常把两者结合着看既尊重传统也相信数据。

2021年梅雨季的个性签名:不均匀、高调、爱搞突袭,提起2021年梅雨季 气象局的人会用三个“北涝南少、高温插队、强对流刷屏”!江苏就是个典型例子:淮北地区暴雨下得欢;雨量比常年多出46%;苏南不料“梅”不副实;像南京梅雨量才133毫米;直通这个打了对折!下一步该如何推进?更让人头疼的是梅雨并非天天阴雨绵绵,中间还插播高温-溧阳一度冲到37.2℃,配上80-90%的湿度,体感像蒸笼。

梅雨季节2021何事时间入梅

最防不胜防的是强对流天气。金坛经历过1小时109毫米的“泼水式”降雨~连云港遭遇12级雷暴大风,通州等地还下了冰雹。这种“雨下得急、停得也快”的性子 -让梅雨从“慢性子”变成了“暴脾气”!

藏在谚语里的梅雨密码,老祖宗的梅雨谚语- 至今仍是民间预判天气的“达”:;“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不见日”:形容梅雨初期若雨势猛,后期往往阴雨绵长(2021年6月13-19日首轮强降水就应了这话);

“春水铺,夏水枯”:春天雨水多~梅雨量估计偏少(2021年苏南春雨足、后来梅雨量也偏少);

“小暑雷;倒黄梅”:小暑打雷预示雨带杀回马枪~真的2021年7月11日出梅后,江淮地区仍有分散雷阵雨.

这些谚语本质是气候规律的浓缩。打个比方“行得春风,必有夏雨”指出春季东风多,夏季梅雨量往往充沛,背后是季风强弱在调控水汽输送!显然,

跟梅雨共处的生存指南- 在梅雨季保住干爽体面- 是场技术活!

三个经验帮你稳住生活品质:关窗时机有讲究:早晚湿度最高时段紧闭朝南窗,午后通风1-2小时交换空气;

低成本除湿法:旧袜子装生石灰放角落(1公斤石灰能吸0.3公斤水),比电除湿机省电;

衣物防霉必杀技:晾衣时用黑塑料袋罩住衣服两端,吸热后能加速内部空气流动。

农民们更得看天行事:“梅雨结束前、晒田正当时”。水稻在出梅前排水晒田,能控蘖防虫、常州农民就踩着7月初的降水间歇抢晒;为后续控纹枯病打了基础。

梅雨过后:无缝衔接的“三伏副本”,前脚刚出梅- 后脚就进伏-2021年7月11日当天江苏人一块儿告别梅雨还有迎来三伏。这个40天的超长待机三伏,开局就送35℃超过高温套餐;还附赠午后雷阵雨当“凉菜”。这种天气转折期最易中暑,特别要当心“情绪中暑”-压力大的人好办心烦气躁- 老人孩子更要避开午间高温。

回看2021年梅雨季~它的个性提醒各位:梅雨早已不是“均匀细雨30天”的老面孔.它的开场时间在摇摆- 雨量分布更任性- 还总爱用强对流刷有感。但不论怎样它怎么变 -那些藏在节气里的口诀、祖辈传下的谚语。加上现代精准的气象监测 都在帮各位预判它的脚步.下次听见“芒种逢丙入梅来”的老话时可以对照手机里的天气预报-古今智慧的交汇。大约正是各位应对多变气候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