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是个什么夏 什么叫仲夏
说白了,仲夏这个词儿,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热浪扑面而来的感觉 -对吧?可它到底是夏天里的什么东西东西“夏”呢?!容易来说仲夏就是夏天的“老二”-古人把整个夏天切成三段,孟夏是头一个月(农历四月)、仲夏排第二(农历五月)- 季夏收尾(农历六月)。就像家里兄弟姐妹排序。“仲”字本身就带着“居中”“第二”的意思。这意味着当你站在农历五月的烈日下、听着蝉鸣震耳- 那恭喜你、正身处“如假包换”的仲夏里面!但需特别指出的是有意思的是这份“盛夏”的名号(古人确实常把仲夏等同于盛夏),落到公历上虽然这样是六月而最热的“三伏天”却多在农历六月(季夏)同公历七月这种时间差就像烧开水-火最旺时水还没滚透。火稍小点水温反而冲到顶了。
农历五月跟公历六月的奇妙重合;古人看天吃饭,时间划分全和着月亮走!
仲夏专指农历五月也就是石榴花开得火红、杨梅熟得发紫的那个月份。但咱们这会儿用的公历是太阳历。这就出现了有意思的错位:夏至点(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长)雷打不动落在公历6月21或22日;而夏至在古人眼中可是仲夏的核心标志!由此得出结**历六月也常被认作仲夏月。
今年芒种(6月5日)一到 -仲夏就正式拉开序幕!
你发现没?
!不论按哪种历法,六月光照最猛、白昼最长的特性始终不变、古人说“日永星火 以正仲夏”,真不是随便说说的。
热浪、暴雨和农忙的交响曲,仲夏的脾气可不太好惹。太阳火力全开- 大地烤得滚烫;华北黄淮一带动不动就飙上40℃。
空气里的湿度也不甘示弱,东南季风裹着太平洋水汽撞上冷空气,在长江中下游酿出绵长的梅雨- 华南更是泼下一年里最猛的暴雨。
但庄稼人哪顾得上抱怨天气!
田埂上全是弯腰抢收的身影-麦子熟了要割;晚稻等着插秧,春播的作物还得追肥防虫;“三夏”(夏收、夏种、夏管)大忙全挤在这火急火燎的节骨眼上。老话“小满赶天芒种赶刻”,说的就是这时候连喘口气都嫌慢,得与时间赛跑才能保住收成。
端午节怎么成了“仲夏节”?
五月初五端午节~你肯定知道要赛龙舟吃粽子;可它还有个名字叫“仲夏节”。这俩怎么扯上关系的?
秘密藏在太阳里。
夏至是阳气巅峰时刻- 以后阴气渐长- 古人觉得这“阴阳交接”危险重重~得赶紧驱邪防病。
而端午节紧邻夏至(习惯上晚几天闰年说不定略早)~整个五月就被当成“至阳之月”!
《礼记》里写得严肃:“仲夏之月日长至;阴阳争 死生分。君子齐戒。处必掩身,毋躁。” 说白了 这时候人要低调。少折腾,挂菖蒲艾草、喝雄黄酒、缠五色丝线这些端午习俗嗯,最初都是为了安抚躁动的自然之力。
“毒五月”的恐惧从何而来?
除了风雅别称、五月在古代还有个吓人名号-“恶月”或“毒月”。东汉《太平御览》里强行找原因:五月阳气太盛,孩子带着“火毒”出生爹妈扛不住。如今看当然荒诞- 但背后藏着先人对自然威力的敬畏-当知识不足以找原因灾害,禁忌便成了心理防护伞。
石榴、菖蒲跟诗歌里的浪漫~抛开信仰。五月的美实实在在绽放在枝头田间。“榴月”是它的雅称。韩愈早用“五月榴花照眼明”定格了那份灼灼其华。家家户户门上斜插的菖蒲剑,又让它得了“蒲月”之名!
诗人眼里的仲夏更鲜活:浓荫下溪水清亮;少年们扑通跳进河里摸鱼,蝉鸣震得树叶轻颤,不知谁扔块石头惊散鱼群;笑声同水花溅成一片……(诗词新调《夏日》里吐槽“仲夏雨雪霜”是怪事一桩,堪比“江河干成坑,冬天摘榆钱”~这脑洞放今天能上热搜!
最忙是田间 最甜在舌尖;“芒种”这名儿本身就像个农事快进键⏩-忙着收“有芒”的麦子,忙着种“有芒”的稻谷。仲夏是农作物生长冲刺期~光照足、温度稳、雨水丰、庄稼铆足劲拔节灌浆。
果园里也甜香四溢:岭南荔枝挂红。江南杨梅淌汁;华北的杏子软了 -西瓜咔嚓一声裂开、沙瓤淌着蜜.最妙是梅子。从青涩到金黄要耗上整月成熟期刚好同梅雨同步 -酸溜溜的滋味解了暑气也腌成了脆爽小食。这估计就是自然的平衡术-给你闷热潮湿,也给你满筐清甜!
仲夏在时间之河中的位置;把一年拆成十二个月每一个季节再分“孟仲季”三段、这套体系像精密齿轮嵌进农历运转。仲夏的极度在于它卡在年中转折点:前承春末生机。后启秋初收成;本身又是万物生长最酣畅的时段。与其他研究有何不同?若对照现代生活。它像极了一场“年中冲刺”-上半年在此收官,下半场从此发力!
古人对节气的敬畏(就像芒种催人“赶刻”)、对阴阳的调和(端午禳灾祈福)- 今天看大约带着蒙昧 但那份顺应天时、张弛有度的生存智慧。仍值得咱们慢品:当空调隔绝了四季。时钟模糊了晨昏 -左右该在石榴红透的午后- 切块西瓜想想-怎么和自然重新合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