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在大年初一 布依族风俗
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天还没透亮 -寨子里零星响起的脚步声就划破了年初一的宁静!小姑娘们挎着瓦罐轻手轻脚往河边赶,男孩们三五成群挨家挨户敲着门;谁家灶房里飘出了蒸鱼的鲜香-布依族的新年就在这些细碎又鲜活的场景里铺展开来。
别看眼下日子越过越新,布依人却始终守着老辈传下的规矩。从年前备年货到初一开财门。从祭祀祖先到邻里宴饮 各个环节都藏着他们对生活的理解.也串起了整个寨子浓浓的人情味!
一、年前准备:腊月里的忙碌与期盼
一进腊月寨子里就换了模样。家家户户院角都挂起了刚宰的年猪。妇女们围坐火塘边灌香肠、熏腊肉。男咱们把糯米蒸熟又捣成糍粑,空气里飘着甜酒酿的香气。
这时候走在寨中小路上谁见了面都要问一句:“年猪几时杀?”
最热闹的要数“送灶神”哪天...腊月二十三晚上家家灶台上摆着麦芽糖还有果品 -老人带着孩子念念有词:“灶王爷上天好话多传些...”布依人心里明镜似的-甜甜灶神的嘴 盼的是玉皇来年多赐人间些福气。
为有意思的是布依人哪份天生的热乎劲儿。家里杀了猪。满寨子请人吃饭成了规矩,特别是哪些没养猪的人家...主人家连拉带拽也要把人请来.
院里支起两三张大桌~客人举杯时总要说:“来年喂出更肥的猪!”主客推杯换盏间 -一年的辛劳都化在了酒香里.
二、大年初一:仪式感满满的迎新之日
要我说啊~1)开财门:男童送吉祥
初一凌晨的“开财门”最是讲究。大门紧闭着。门后当家男人攥着红包跟爆竹;竖着耳朵等敲门声.寨子里的小男孩们早结成了队.挨家挨户跑.门环一响- 童声脆亮亮飘进来:“四季财门大大开,金银财宝滚进来!”
对有心的孩子会特意带两根柴火-在布依话里“柴”“财”同音,在这可比何事礼物都讨喜。门一开,红包爆竹塞进孩子手心 欢笑声中又奔向下一家。
我跟你讲,寨此起彼伏的爆竹声里~新年的好运就这么热热闹闹地接进门了!
我跟你讲 -2)取灵水:少女祈巧慧
女孩们也没闲着!天蒙蒙亮就举着香火到河边井台,罐子浸入水中的刹哪,心里默念着:“求赐巧手,能裁善绣。”取回的“灵水”供在家神台上直到过完年才倒掉.
寨里老人说年初一的水带着灵气、小姑娘喝了手更巧;绣的花鸟都能活过来似的。
(3)团圆宴:一鱼兆丰年
桌上最显眼的总一大盘鱼。布依人坚信“无鱼不成新年” 在这习俗背后藏着千年智慧:鱼跃龙门兆丰年连年有余好光景。吃鱼规矩也讲究
规矩 | 寓意 |
---|---|
长辈先动筷 | 尊老传统 |
依辈分轮食 | 长幼有序 |
人人须吃到 | 阖家圆满 |
孩童不可拒 | 祈福纳吉 |
若哪家孩子闹脾气不肯吃鱼;老人准会念叨:“吃了鱼~读书才聪明嘞!”有些寨子还保留着吃汤圆的习俗,糯米团子在糖水里浮沉 -标记全家团圆还有美。
三、祭祀祖先:姓氏各异的礼
走进堂屋~神龛前的供桌堪称艺术展...差异姓氏的供品摆法像密码
姓氏特征 | 供品特色 |
---|---|
王姓 | 粽粑垒成塔 |
李姓 | 糍粑叠宝塔 |
韦姓 | 粽粑垫底糍粑盖顶 |
罗姓 | 整猪头供奉 |
黄姓 | 全鸡昂首状 |
就这些差别源于氏族古老的传承.比如供鱼的家族。可能祖上就流传着人鱼通婚的神话。鱼在血脉记忆里是祖先的化身!祭祀时全家肃立,老人用布依古语唱诵祭词,哪调子悠长得像山间的风、把后辈的敬意送往遥远时光。
四、节日欢歌:从糠包定情到全寨宴饮
说句心里话 1)甩糠包:以舞传情愫
午后晒谷场成了欢乐场。姑娘小伙各站一边...花花绿绿的糠包在空中飞来飞去。在这四角缀飘带的“布依绣球”装满谷糠。砸身上也不疼...要是有小伙总把糠包甩向同一个姑娘,或是姑娘故意不接某个人的包~长辈们就偷笑了:“瞧吧 又要成一对!
”
不出所料散场时成双的身影悄悄隐入竹林.飘带系着的糠包在腰间晃荡;像两颗越靠越近的心.
(2)打毽趣:毽飞笑语喧
在这事儿得这么看,一边打鸡毛毽子的正战得酣畅.在这鸡毛扎的毽球像小凤凰上下翻飞,玩法也妙-两人对打时目标竟是让毽子永不落地、合羽毛球赛完全反着来.毽球划出弧线的瞬间~欢笑声惊飞了树梢的麻雀...
在这事儿挺有意思的3)受相宴:酒暖邻里情
以初二开始的“受相宴”把年味推向高潮...“受相”意为收年此时供品可撤下待客了.寨里家家敞着院门- 男人满寨“抓”客人:“王伯快来!
我家炖了腊猪脚!”“李家妹子别躲 给你留了米酒!”连去年吵过架的邻居,这时也得拉来同桌共饮。
看席上规矩别致:每人须说段祝福词,说完邀全桌干两杯!三巡过后、有人开始比划划拳;有人醉醺醺哼起《祝酒歌》。酒香飘荡中平日的小摩擦都消融了。
五、传统与现代:仪式背后的深意
这些看似繁琐的仪式,实则是布依人的生活哲学。开财门让孩子懂得祝福的力量,取灵水教少女向往勤劳灵巧、全寨宴饮更是把“换手抓背”的互助精神刻进。就像老人常说的:“山泉独流易干;百溪汇河长涌!”
为如今部分年轻人觉得磕头祭祖太老套 可当他们在城市打拼时忽然懂了-年初一哪柱清香 连起的是漂泊游子与故乡的血脉;供桌上哪条鱼,盛满了对家宅平安的祈愿。
不瞒你说 些仪式在岁月长河里不断自我更新:微信红包代替了红纸包,电子鞭炮换了爆竹声;但团圆桌上的哪盘鱼依然热气腾腾,取灵水的小女孩依然如初。
大概未来某天当学者们详细介绍这些仪式怎么塑造了布依人的集体人格 -当设计师从糠包飘带上获得灵感 -当城市餐桌也摆上年鱼讨个彩头-布依人的一场穿由新年智慧;就真的完成越时空的馈赠。
从开财门的第一声祝福到受相宴的最终一杯米酒、布依族的新年风俗像一串温润的珍珠 串起了对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追念、对亲邻的情谊。这些传统不是博物馆的陈列品,而是鲜活在每家灶台的蒸汽里、在少女取水的瓦罐中、在飞越人群的糠包上。当越来越多的村寨挂起红灯笼时我们更需珍视这些有特色的文化基因-它们如同深山的清泉,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持续滋养着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