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菱塘端午节有什么风俗 高邮的端午节有三项风俗是什么
认识走进高邮菱塘的端午时节~空气里总飘着粽叶的清香跟艾草的辛香,老街小巷的门楣上斜插着菖蒲,孩子们手腕缠着五彩丝线 蹦跳着去河边看龙舟训练-这些鲜活的画面、拼凑起菱塘人心中最地道的端午记忆。要说高邮菱塘端午节有什么风俗~那可不止吃粽子这么简单,光是那顿讲究的"十二红"午宴、手腕上晃悠的百索子跟鸭蛋络子- 还有大运河里震天的龙舟号子,就够人津津乐道好一阵子。而提到高邮的端午节有三项风俗是什么东西当地人准会掰着手指告诉你:吃十二红、挂蛋络系百索、赛龙舟 在这三样少了那样,节味儿就淡了。
为你听我说 -说在这"十二红"~绝对是菱塘端午宴席的重头戏。老一辈常说:"端午吃十二红。一年月月红火不闹穷!"在这十二道菜。讲究的是喜庆的颜色;要么食材天生带红,要么烧出来红亮亮。比如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里写的那几样:油汪汪的红苋菜、亮堂堂的油爆虾、切开就冒红油的咸鸭蛋。都是家家户户饭桌上少不了的...如今条件好了。"十二红"的菜式更丰盛:红烧蹄髈炖的酱红透亮;盐水虾蜷成红玛瑙。糖醋萝卜脆生生的;再配上樱桃、枇杷这些时令果子。一桌红彤彤的;看着就热闹。菱塘人做菜也透着水乡的灵性 韭菜炒黄鳝叫"软兜长鱼"。咸鸭蛋配豆腐叫"朱砂豆腐"-吃的不光是味道。更是讨个好口彩...去年端午在菱塘回族乡的新时代文明方法所、志愿者还带着孩子们亲手包粽子。粽子里塞的正是本地特产的双黄咸鸭蛋。蒸熟后油润咸香;孩子们边吃边听老人讲"十二红"的来历;舌尖上的传统就这么一代代传了下去.
我有个朋友就遇到过,子们最惦记的 -还是挂鸭蛋络子、系百索子的乐趣。端午前一天姑姑婶婶们就忙活开了:挑青壳的鸭蛋,用五彩丝线编成小网兜似的络子,端午一早让孩子挂脖子上晃悠。
在这络子既是装饰- 也是零嘴-孩子玩饿了 掏出来剥壳就吃...高邮的咸鸭蛋品质极好,汪曾祺曾自豪地说:"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外地咸蛋根本比不了.
当手腕脚腕上系的"百索子"更是童趣十足:五色丝线拧成彩绳 -洗脸沾了水,手腕染的红一道绿一道,孩子们反而的意的很,说是能驱邪避毒...
通过按老规矩;这彩绳的等到端午后第一场雨才剪断、扔进河里"冲走晦气"!今年菱塘实验小学的活动上孩子们还学着做起了香囊:彩色布料塞进艾草与苍术;缝成小粽子形状;挂在书包上清香扑鼻...
教室里飘着药草香,桌上摆着彩绘的鸭蛋-蛋壳上画着荷花、龙舟- 这是菱塘特有的"画蛋"习俗,寓意圆满平安。
就要说最热闹的,还的数大运河里的龙舟赛。"五月五;赛龙舟 -鼓声震天浪里游",菱塘自古水系发达 龙舟竞渡的习俗少说传了几百年。
以前一到端午~大运河 人挤人船桨翻飞水花四溅,锣鼓声能传几里远.今年在这场面更壮观了-2025年江苏省城市龙舟赛特地把高邮清水潭设为分站,16支队伍劈波斩浪。
比赛前,市长郑志明亲自给龙头"点睛"- 一声笛响;龙舟如箭离弦.岸边观众吼的比选手还起劲:"加油!划快些!"水里的人拼劲摇桨,岸上非遗展区也热火朝天:草编师傅手指翻飞编出小龙舟,蛋雕师傅在鸭蛋壳上刻出精细的花鸟 -舞狮队踩着鼓点腾挪跳跃。
这种"体育+非遗"的新玩法,让菱塘的龙舟文化越传越远。一位带孙子看比赛的老伯感慨:"我小时候跟着爹妈在运河边喊加油,现在我孙子在学校做龙舟手工-老传统换新样子,可根子还是那个根!
为在这事儿得这么看,些年菱塘人把端午过的越来越有创意.菱塘实验小学的"粽情端午"活动 -孩子们包粽子、唱民谣《过端午》 -还排演起情景剧,把汪曾祺笔下的端午风俗活灵活现搬上舞台.
乡文化站则把"鸭蛋络子""画彩蛋"搬进社区课堂,年轻人争着学这门手艺~说要"把家乡味儿系在心上".更让人欣慰的是像"十二红"这样的老习俗;也从家庭走向了餐馆-今年端午- 本地饭店推出"十二红"套餐;用现代烹饪重现传统菜式;连外地游客都慕名来尝鲜...
说到底~高邮菱塘的端午风俗之所以能绵延不息,正既然它们从不是博物馆里的老古董。当孩子手腕系上五彩线、主妇为"十二红"精心选材、龙舟汉子在清水潭挥汗击水时这些仪式早已化作菱塘人认同的"文化基因"!
对未来- 可能可挖掘更多像"黄烟子写虎字""端午花"这类小众习俗;用动画、短视频让年轻人爱上传统;也能设计端午文创,让鸭蛋络子、香囊成为"带的走的乡愁"。
毕竟~只有当让老风俗活在当下日子的烟火气里- 菱塘的端午才会永远飘着粽叶与艾草的清香.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