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别称 元宵节的寓意
坦率讲,这节日叫法多着呢,上元节、灯节、小正月、元夕……光是名字就能写出一串儿!可甭管怎么称呼。正月十五这天在老祖宗心里分量十足-新年头回月圆;寒冬将尽。春意探头,不热闹庆祝一番怎么行?
说来有趣、同一个节日,南方北方叫法各不一样,唐宋明清称呼变了好几轮 连吃进嘴里的圆子都带着地方脾气。
可剥开这些花样名头,里头藏的念想但需特别指出的是出奇一致:灯火通明处是盼日子红火、糯米裹的甜馅儿是愿全家黏糊不分;姑娘提着灯笼走街串巷,暗地里盼的是岁岁平安添新丁。
这些心思穿越千年至今还在大家碗里汤圆的热气中打着转儿。
上元节:天官赐福的好日子,道教“三元说”给这节日镀了层金光。
从实践角度看; 正月十五上元归天官管;七月十五中元属地官;十月十五下元归水官。三界长官各司其职!天官主福气- 最爱热闹排场 正因如此家家挂彩灯放烟火。硬是把黑夜照成白昼;就为哄他开心多撒点福气。
汉武帝那会儿更讲究 正月里挑个吉日祭“太一神”;后来渐渐与十五对上号。东汉佛教传入;寺院流行正月十五燃灯表佛- 朝廷一看也和着凑热闹,宫里的灯会慢慢飘到民间.
隋书》里记着盛况:端门外八里地全是戏场。几万人唱歌跳舞通宵达旦,外国使臣看得眼都直了!
这阵仗传到唐朝更了不得,唐玄宗在长安搭了座二十丈高的灯轮,挂满五万盏灯 -远远望去真像神仙宫阙落在人间?!
灯节:火树银花里的烟火人间。“星桥铁锁开”写的就是长安灯会。宵禁森严的唐朝,偏在这晚开锁放行,男女老少挤在朱雀大街- 姑娘们趁机溜出门 -借看灯的名义悄悄约会心上人!
宋朝的灯更玩出花样。如何量化这一影响?辛弃疾夸它“东风夜放花千树”。周密《武林旧事》记着灯上藏的风雅事-绢灯题诗词 -暗藏讥讽或俚语~猜中的人得彩头,这估计是最早的“有奖竞猜”.
明清时灯会成了全民狂欢。北京前门挂满冰灯,苏州的走马灯转出西厢记、福州娃娃提着外婆送的莲花灯。灯火成了希望的象征- 寒冬将尽;这满城光明就是大家心里烧着的盼头.
别称 | 盛行朝代 | 核心寓意 | 典型习俗 |
---|---|---|---|
上元节 | 唐、宋 | 天官赐福,祭祀天神 | 宫廷祭祀,寺庙燃灯 |
灯节 | 宋、明、清 | 破除黑暗,迎接新生 | 闹花灯、猜灯谜、放烟花 |
元宵节 | 明、清至今 | 家庭团聚,生活圆满 | 吃元宵/汤圆,全家守夜 |
元宵节:滚进碗里的团圆味,宋代街市冒出种新奇吃食叫“浮元子” -糯米粉裹馅儿,水里一煮滴溜溜转。第二- 商人嘴甜管它叫“元宝”,明朝才定名“元宵”。
北方滚元宵讲究力道;馅料蘸水往糯米粉里抛九回~滚出个实心雪球。这说明了什么?南方包汤圆秀气,糯米皮捏扁了裹进芝麻糖馅;搓的光溜不裂缝。老话讲“北元宵粗粝似汉子 南汤圆细软如闺秀”~煮出来汤也一浊一清 -倒与地域性格对上了。
可无论何时怎么折腾,那口软糯甜香里包的念想始终不变。
家人围坐分食一碗圆子 咬破皮时流出的芝麻馅,就是我国人心里家的滋味-外面风雪再大,总有一盏灯为游子留着,碗里浮沉的白玉丸子,盛的全是黏糊糊的牵挂。
藏在习俗里的生存智慧~陕西娘家给新嫁女送灯最是讲究。
红艳艳的宫灯挂新房~暗喻“添丁”-“灯”“丁”谐音~盼女儿早生贵子。若女儿有孕 再加对小兔灯,烛火摇曳里全是娘家的疼惜。
“走百病”的习俗在北方最盛行。
妇女们元宵夜挽手过桥,远赴郊外“散百病”,鞋底沾过三座桥的尘土,象征把灾病远远抛掉!看似信仰- 实则是医疗匮乏年代 大家用仪式感给自己撑开的保护伞!至于那些舞龙舞狮的喧闹- 鼓点敲散残冬寒意。龙身翻腾卷起勃勃生气.瑞兽庇佑的信念,在锣钹铿锵里化作一股劲儿-春耕将至,这通热闹既是辞冬、也是给自己鼓气的开场锣。
从汉文帝为平吕设节,到今人手机拍下烟花璀璨 同一个元宵节 变的是花灯材质从蜡烛换LED 不变的是月下那份祈愿。当纽约唐人街的龙灯映亮金发碧眼的笑脸 -当东京塔为元宵节点亮我国红- 那些滚烫的糯米圆子、喧天的锣鼓声,早带着华夏子孙的期盼滚向远方。
来年元宵何妨提盏手扎灯笼?穿过高楼大厦的霓虹- 让烛火在风里晃出千年前的光影-毕竟再炫目的电子屏 也呃替代不了祖辈传下来的那团人间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