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七月十五有什么习俗 农村七月十四有什么讲究
记得小时候一到农历七月奶奶就会更忙碌起来。她总念叨着:“七月半;鬼乱窜 -咱们得把祖宗伺候好,让野鬼也有口热乎的。
”这话说的就是农村里顶要紧的两个日子-七月十四和七月十五。别看城里人眼下常把这两个日子混着说在咱乡下、哪天烧纸、哪天摆供、哪天开荤,那可都是老祖宗传下的规矩,半点马虎不得。
七月十四的讲究:提前一天的热闹,在广西的田间地头、七月十四可比十五还热闹。
老辈人讲,宋朝那会儿兵荒马乱;听说元军要打过来~乡亲们只好把原本十五的祭祀硬生生提前了一天。这一挪,就是几百年成了广西农村雷打不动的“七月节”。这天一大早、壮乡的灶房准飘出鸭肉的香气。
为啥非得吃鸭?
村里的阿婆们会神秘地说:“鸭子会凫水;能驮着祖宗过阴河嘞!
但需特别指出的是 - ” 而云南文山的山坡上妇女们正低头剪纸衣裳。红的褂子、蓝的裤子~连鞋袜都备齐全。待到暮色四合;河边火光跳跃。纸衣化作黑蝶顺水漂远-“孤魂穿新衣- 才不来缠活人呀!”
更讲究的是桂东农村 -打从七月初十起。家家厅堂扫得锃亮,香案擦得一尘不染。最有趣的是见了屋里进蛇虫。不但不打;还得赶紧点香:“莫惊了祖宗化身!
” 在浙江某些靠山的村落,太阳刚沾地平线 -整村忽然静得只剩虫鸣。家家闭门落锁,连看门狗都被抱进屋-原来这是给归家亡灵“让路”的时辰!
七月十五的正日:香火里的孝道传承- 到了真正的七月十五,全国农村才算迎来祭祀高峰。
山东意思是墨的老***,午后总要挎着竹篮上坟。篮里除了纸钱- 总少不了一牙沙瓤西瓜:“老祖宗在世时就爱这口~天热解渴哩!
” 而在青岛胶州的河湾边;孩子们踮脚望着纸船载灯盏顺流而下、老人轻声念叨:“这灯飘得远 魂才认得路回家。”
北方的面塑手艺这天也大放异彩。晋北的巧妇们聚在炕头;面团在指间翻飞:给娃娃捏跪乳的“面羊” -教他记父母恩;给老人做人形馍~盼个寿比南山;给当家的则蒸条肥鱼,讨个“年年有余”!
山西大娘边揉面边笑:“供完祖宗还能当零嘴,一点不糟践!”
舌尖上的阴阳桥:吃的全是门道,这节日里的吃食;样样藏着玄机。南京人端上油煎茄饼,金黄的茄丝裹着面糊 -香气直往鼻尖钻:“以前逃荒饿死人多,得让孤魂揣点干粮上路啊!
” 琼海灶间蒸着蕉叶裹的“燕粑”,主妇往馅里猛塞椰丝红糖:“把晦气包严实- 蒸化了就转运!”
在桂北黄姚,夜幕初降时最是惊艳。
后生们推着两米高的彩纸屋下河 后面拖着几十米长的柚子灯。烛光映着水面~像星河落在人间:“游两趟水路,河神才肯保平安呐!
” 而客家人的鸭汤刀麻切面刚出锅,老人必把鸭掌舀进孙儿碗底:“吃了鸭脚板、走路踩得稳当!”-原来鸭掌印在传说里是祖先回家的路标.
禁忌里的生活智慧:老规矩的新解读、这些老讲究看似信仰- 细品全是生活智慧。
河边一下子多了许多拦孩子的妇人:“七月水鬼扯替身 -莫游水!”事实上夏末河水最易缠水草;晾衣绳天黑前就被收空,说是“鬼魅借衣还魂”;实则是防露水沾湿返潮;掉在路边的红包不许捡,老人家吓唬孩子:“买命钱!
捡了要抵债!”可谁又说得准- 这不是教人别贪意外之财呢?
如今村里年轻人也琢磨出新法子。有人用手机软件点电子河灯:“心意到了就行 -青山绿水更要紧。
” 民俗学者翻古书发现- 宋朝人提前过节是为避战乱,现代人则笑言:“就当多放天假 全家吃顿团圆鸭!” 文旅干部们更把柚子灯会改成旅游项目 游客举着手机拍流光溢彩的河面;老手艺搞得倒是焕发新生机!
看着村头阿公颤巍巍往土里插香 嘴里念着“稻子灌浆了 -祖宗多保佑”;忽然懂得这些习俗哪是信仰-分明是给思念找个出口。给善良找个由头。七月十四的提前祭扫。七月十五的香火缭绕,说到底都是让活着的人记得:人生有来处,归途同样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