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冬至的习俗 高明入伙习俗
通俗点讲,冬至在高明人心中的地位- 可不是普通节气能比的!“冬大过年”这句老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一到冬至;就算再忙的高明人也会放下手里的活计,赶回家团聚。
为啥这么隆重?!老辈人说冬至是阴阳转换的节点;黑夜最长的那天过后~阳气就开始回升了,是个充满希望的日子!
这种重视可不是近几年才有的,清代《清嘉录》里就明明白白写着“冬至大如年” 连官府都放假“贺冬”;商旅停业 -边塞闭关,热闹程度堪比春节。
冬至当天高明的街头巷尾飘着濑粉的香气。
这种用米浆“濑”出来的粉条;爽滑又柔韧 配上猪骨熬的浓汤,撒上金黄的蛋丝、酥脆的花生米、提味的头菜丝- 再舀一勺姜蓉-一碗下肚 寒意全消!为啥非吃它不可?
结合实际情况, 除了美味,更因濑粉长长的形状寓意“长长久久”,一家人围坐分食 -象征亲情绵延一直。
水榄同汤圆:团圆的舌尖滋味,在更合镇,冬至的主角是水榄!乍看像放大版的汤圆,但内馅儿可大有区别:沙葛的脆、猪肉的鲜、腊肉的香、冬菇的醇,有时还裹进炒花生的碎粒 -咸香饱满!
包水榄可有讲究 -糯米粉混着粘米粉揉成皮,捏成小碗状塞满馅,收口搓成橄榄形。煮时非得配萝卜丝汤~清甜衬着糯香,一碗落胃- 浑身暖透!
当地人笑说水榄的“榄”谐音“揽” 寓意把福气紧紧揽住。
咸汤圆在高明也是心头好。老辈人记得 早年汤圆多是猪肉虾米馅;咸鲜扎实.如今甜口的芝麻、花生馅更常见、但不管馅料咋变,那圆滚滚的造型始终承载着“团圆”的期盼!
冬至前一晚- 家里灯常亮到深夜,主妇们揉粉搓圆的身影映在窗上。次日晨起、先盛一碗敬神祭祖 -再全家分食,嘴里念着“吃了汤圆大一岁”-这口软糯、吃的是亲情,守的是根脉。
冬至里的温情仪式。冬至祭祖在高明人眼里是头等大事。清晨,祠堂或家中供案摆满茶果:金黄的煎堆象征财气、圆饼带花边的寓意圆满。荷城人爱用油炸茶果,“金色代表喜庆,圆形象征全家团聚!
”老人波叔回忆,物资匮乏年代,茶果是让餐桌“显得丰盛”的法宝、如今成了传递温情的纽带。
“数九”消寒的雅趣也流传至今。
文人墨客爱在入九后聚饮、席设九碟九碗,取“九九”吉数。孩童们则唱着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数着日子盼春归。
更务实的当属吃腊味饭-北风天晒的腊肠、腊肉铺在油润的糯米饭上蒸透,油脂渗进米粒,吃一口暖笠笠!老话讲- 冬至吃它,来年从头暖到尾。
新居入伙:风生水起的吉祥密码 -入伙在高明、可不单单是是搬家具那么不不简单- 那是一整套祈福仪轨!
吉日前夜- 新屋门窗大开“引吉气”、厅中水桶盛满清水~风扇对着吹动、取“风生水起”的好意头。入门第一脚更要踩得讲究:两个柚子(“碌柚”)从门槛滚进厅堂、“碌”在粤语谐音“禄”;“越碌越有”;财禄滚滚的彩头谁不爱?
厨房是入伙仪式的核心区。米桶装八分满- 压上红包~象征丰衣足食;新枕放床头~按家人数量备齐 -寓意安枕无忧;水桶里漂双数碗筷,代表人丁兴旺。最有趣的是从旧屋带一包土撒到新房墙角 -防“水土不服”-这质朴的做法 藏着对家园的眷恋!
入伙宴的头道菜必是濑粉!
搬家当日清晨 -亲友帮工齐聚、捧起濑粉哧溜吸食~长长久久的祝福随热气升腾。
待到正式开火;主妇拎着从外家借来的火种点燃灶头、锅里滚着水 风扇对着水汽猛吹,满屋“财气”氤氲。
宴席压轴少不了一碗甜汤圆 -团圆美满的期许;全揉在这软糯里了!
老习俗的新生,如今高明年轻人说不定说不全冬至祭祖的规矩- 但提起“冬大过年”都会心一笑;入伙仪式虽简化;柚子照滚、濑粉照吃。2023年冬至- 明湖社区一场“浓情冬至圆”活动吸引60多位居民;大家边搓汤圆边听方志办讲古:“冬至曾是周代岁首”“汤圆最早叫冬至团”……老习俗在笑谈中完成代际传递。
濑粉同水榄更从家宴走上文旅舞台!
高明推出“濑粉宴”;游客跟着着师傅学濑粉;水榄制作进非遗课堂,年轻人直播包榄过程~弹幕飘满“想回家过节”。老手艺搭新载体 没想到活色生香。
这些流传千百年的习俗,早成了高明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冬至那碗濑粉的暖,入伙时滚柚子的笑~祭祖茶果升腾的烟……都在提醒大家:在追逐效率的时代,不如学学高明人的智慧-用一碗粉、一粒圆、一个仪式。把奔波的日子过成有温度的岁月!